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
46页食用蘑菇的种类及介绍(图文)一、 食用蘑菇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1、白黄侧耳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部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2、深凹杯伞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4-8cm,粗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 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3、玉米黑粉菌 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 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 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16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
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 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4、羊肚菌 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5、紫褐羊肚菌 子囊果小至中等菌盖呈圆锥形或近圆柱形,高4-7cm,宽2-4cm,顶部多钝圆或稍尖,由比较明显的纵棱纹交织成网格状,并形成许多近长方形或近多角形的凹窝,浅茶褐色、茶褐带紫色,往往棱纹色较深菌柄白色、黄白色或带浅黄褐色,近圆柱形或近棒状,长3-5cm,粗0.7-2(3)cm,空心,中部以上平滑或有白色粉末状细颗粒被覆,基部稍膨大,有纵沟槽,空心。
春夏季生山林地上,多在杂灌木林地上散生或单生,偶有群生 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是一种味道很好的食用菌6、黑马鞍菌 子囊果小,黑灰色菌盖直径l-2cm,呈马鞍形或不正规马鞍形,边缘完整,与柄分离,上表面,即子实层面黑色至黑灰色,平整;下表面灰色或暗灰色,平滑,无明显粉粒菌柄圆柱形或侧扁,稍弯曲,黑色或黑灰色,往往较盖色浅,长2.5-4cm,粗0.3-0.4cm,表面有粉粒,基部色淡,内部实心子囊圆柱形,长0.2-0.3mm,含孢子8枚,单行排列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河北、云南、四川、湖南、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区 有将其列为食用菌的记载7、皱柄白马鞍菌 又称皱马鞍菌 子实体较小菌盖初始马鞍形,后张开呈不规则瓣片状,2-4cm ,白色到淡黄色子实层生菌盖表面柄白色,圆柱形,有纵生深槽,形成纵棱,长5cm,粗2cm 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 可食用,味道好8、大白口蘑 又称洛巴口蘑、大口蘑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白色菌盖直径8-23(32)cm,厚,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边缘内卷,后期扁平至稍平展,中央微下凹,表面平滑或偶有小突起,白色,污白至浅奶油色。
成熟后颜色变暗,边缘波状或部分卷曲菌肉白色,致密,微具淀粉味菌褶直生或弯生,污白至象牙白色,密至稍密,初期窄后变宽菌柄幼时粗壮明显,膨大似瓶,伸长后长8-28(45)cm,粗1.5-4.6 cm,基部往往连合成一大丛表面有细线条纹,同盖色,实心 夏秋季在凤凰木等树桩基部附近及沃土上丛生 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地 可食用,味道比较好,台湾等地已经进行了试验栽培9、泡质盘菌 又称粪碗 子实体中等大小,有时可达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内白色,质脆,厚达3-5mm 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 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等地区 可食用,但需慎重处理,不可多食10、松口蘑 又称松磨、松茸、鸡丝菌(西藏)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丝毛状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粗状,长8-13.5cm,粗2-2.6cm,菌环以上污白色并有粉粒,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有时稍膨大。
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 秋季在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或形成蘑菇圈往往和松树形成菌根关系 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台湾、四川、山西 、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 此种菌菌肉肥厚,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在西藏地区群众将此菌火烤后蘸盐吃,味道也很好,此菌在日本视为菇中之珍品,经济价值很高由于生态习性特殊,目前人工栽培子实体未能成功,处于半人工栽培状态 据化学分析,该菌蛋白质,脂肪,各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都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及PP松口蘑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之医药功效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1.8%,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 该菌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已知与赤松,黑松,高山松形成菌根目前松口蘑在大量采集和外销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野生松口蘑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对此珍贵资源及生态环境着力保护,同时需要加强对松口蘑人工栽培的研究11、蒙古口蘑 又称白蘑、白蘑菇、蒙古口蘑(内蒙古) 子实体白色菌盖宽5-17cm,半球形至平层白色,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
菌褶白色,稠密,弯生,不等长菌柄粗壮,白色,长3.5-7cm,粗1.5-4.6cm,内实,基部稍大 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并形成蘑菇圈 分布于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 此种菌的菌肉肥厚,质地细致,郁香醇正,味独特鲜美是我国北方草原盛产的“口蘑”之最上品,传统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根据子实体大小、产地不同等特点,分有许多商品名称,如幼小未开伞的称“珍珠蘑”,开伞后的称“片蘑”等 还可供药用,性平,味甘能宣肠益气,散热,解表治小儿麻疹欲出不出,烦燥不安,可用幼小晒干的“蘑菇钉”9克,水浸软后切碎,水煎服,一次服完,日服二次有抗癌活性此种蘑菇目前还未驯化栽培成功,可能它与某些草本植物有共生关系,也可能与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形成的营养化学成分有关现阶段这种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资源的生态环境和研究人工驯化技术是重要的任务12、黄白蚁伞 此菌又称黄鸡纵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或更大,幼时圆锥形、钟形或斗笠形,后期近平展,中部明显突起,表面土黄色,顶部色深,边缘波状或开裂菌肉纯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稀,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光滑,白色,基部稍粗而向下延伸连接蚁巢,内部实心,纤维质。
夏秋季长在白蚁巢上,群生 分布于云南等地 可食用,味鲜美13、鸡纵菌 又称伞把菇(四川)、鸡肉丝菇(台湾、福建)、豆鸡菇、白蚁菰(福建、广东)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 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单生或群生,其假根与地下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窝相连 分布在我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等地区 鸡纵菌肉细嫩,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我国人民采食该菌的历史悠久,属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群众根据该菌的颜色和形态等特点,分为黑皮、白皮、黄皮、花皮等许多类型,但是否同属一个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味道以黑皮(青皮)者最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该菌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药用功效。
14、蜜环菌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4-14cm,淡土黄色、蜂蜜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有时近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cm ,粗0.6-1.8cm,同菌盖色,有纵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 夏秋季在很多种针叶或阔叶树树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丛生 可食用,干后气味芳香,但略带苦味,食前须经处理,在针叶林中产量大15、黄绿蜜环菌 又称黄环菌 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厚,肉质,宽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黄色,干后近白色,具纤毛状鳞片,边缘内卷 菌肉白色,厚菌褶近似菌盖色,稍密,弯生,不等长菌柄柱形,长3.5-10cm,粗1.2-2.5cm,白色或带黄色,内实,菌环以下具黄色鳞片,基部往往膨大菌环生柄的上部,黄色 夏秋季生于草原或高山地上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其分布可达海拔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