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当前需求和实践主题.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19692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4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当前需求和实践主题 在研究生教育进入转型期的当前现实需求下,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就是高校要切实发挥“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的核心功能的主体作用,回归教育的本原,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做好满足国家及社会基本质量标准及基本质量建设的基础上,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切实发挥高校在某一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或凸显某一类人才培养规格而进行的内生的、自主的建设所以从建设主体的角度讲,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可以说是以高校为主的行为,是高校以形成自主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为主要目的其质量建构也主要体现为高校落实“人才培养”功能的内在建构过程,可以用多层结构表示:核心层——学生层面,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地体现为研究生成长体验或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建构的感知过程;次内核——教师层面,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学生培养为突破口,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回归一名学者和强化“育人”价值的过程;中层——学科层面,基于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特色,以特色的课程体系、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方法等突出体现学科人才培养特色与学科的自由探索、知识创新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外层——高校层面,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特质,以特色办学观念、特色教育模式或机制等突出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质与研究生成长、高校内各学科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共进的内在协同的建设过程。

      在2016年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中讨论“双一流”建设“谁说的算”的问题,有专家针对性地指出“‘人才辈出’[11]说的算”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评鉴标准,如果必须用某种尺度来衡量的话,就是各培养单位的“人才辈出”这是转型期研究生教育必须以此来衡量的发展准绳,基于供给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要以此为核心,这关系着高校内生动力的形成和自我激励机制的确定,也是现阶段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主题从高校切实发挥人才培养作用的角度,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主题主要体现为高校落实“人才培养”功能、利于各类“人才辈出”的质量建构一)学生发展和个性化导向的内涵发展:关注学生成长体验和过程引导的质量标准设定及其质量建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已成为高校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视角[12]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本质上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以及质量评价观的转变[13]这种转变,是要求突破本质上的转变,不是在原有质量建构基础上的更深化或更凸显更加聚焦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全面发展[14]”,突出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以‘学’中心的增值性过程评价[13]”,这是建立以“学”为中心,更加关注于学生成长体验和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过程引导的质量建构。

      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是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身心比较成熟,要充分考虑这一时期学生的个性心理、个性特长、个性发展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建立充分体现学生成长体验和个性发展过程引导的质量标准,如学习收获、科研体验以及“包括满意度、进步度、适应度、发展度在内的质量标准[15]”,关注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科研训练形式等外界因素和学生间产生的正向作用关系以及这种正向关系、互动效果等引导的“过程性证据”,促成学生向有效学习行为的转变这是学生发展和个性化导向下的内涵发展向各高校提出的课题二)创新教育导向的内涵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条件,但创新性人才却没有预期地“产出”因此创新教育导向下的内涵发展——培育创新性人才凸显重要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精英人才创新性思维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创新性人格一般指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有毅力和兴趣广泛、不盲从等,与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着密切联系调查显示,人的创造性思维在成年早期处于上升阶段。

      因此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促成学生在有效学习行为基础上激发创新意识和发掘专业潜力,保持对志趣和好奇心的个性成长以及人格及独立胜任工作能力的相关训练世界各国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中,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相比国外一流大学创新性人才辈出的情况,我国研究生教育如何深刻地认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形成机理,并构建适宜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机制,是创新教育导向下的内涵发展向各高校提出的课题三)供给侧改革导向的内涵发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联合培养机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对准”和“对接”高校既有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其过程设计通常落后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以及研究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16],严重地影响着基于教育供给侧的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进程我国高校存在着教与学的诸多问题,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或体系完善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出路在于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改革[17]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供给侧改革,是否针对性地解决了各培养环节及培养机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对准”和“对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供给侧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

      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过分夸大外部因素的影响,忽视外界因素与学生主体间产生正的效应因此,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如何“对准”和“对接”,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的个性化以及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如何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对准”和“对接”,以及如何通过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引发学生建构自身能力和有效学习行为,将研究生培养与创新性人才培养很好地“对准”和“对接”,都是供给侧改革导向下的内涵发展向各培养单位提出的课题四)社会需求环境导向的内涵发展:培养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并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端人才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研究生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系统的需要,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人才输出作为构建新型内涵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策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特别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创业型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这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成长应是“全人”的成长,不仅包括学生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的成长,还包括保持其志趣和好奇心的个性成长以及包含创新性人格、责任、职业操守等在内的全面成长。

      社会需求环境导向下的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培养在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等层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创新性思维在研究生阶段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培养转型期发展需要的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并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端人才这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内涵,向各高校提出了挑战五)高校及其学科特色化发展导向的内涵发展:形成自主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的是基础人才,而研究生教育则为各行各业培养的是专业英才因此,高校以及高校内各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要面向各行各业的最前沿发展、最新发展趋势,面向行业的不同发展特点及特殊性,同时面向不同行业的人才成长个性化需求,形成高校及其学科自身的教育特色或人才培养优势这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阶段面向高校及其学科提出的特色化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及其学科形成具有内生动力并凸显人才培养某一优势的需求特色化发展”,是高校及其学科从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人才培养的某种优势或特质,对提升教育质量效果明显如在学科层面形成了特色的课程体系或教学方法、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或实践能力训练模式,以及特色的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或过程管理办法等,在学校层面形成了特色的办学观念或治学方略、特色的教育模式或机制、特色的质量保障方法,以及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教育实践模式等,并在探索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自主培养为核心的“各显其能”的研究生教育,将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校及其学科特色化导向下的内涵发展的方向,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1]王战军.转型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1-5.[2]闫光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光明日报,2015-01-06(第014版).[3]刘奇.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3-5.[4]韩晓静.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探讨[J].教育园地,2013(4):95-97.[5]刘金新.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7):4-6.[6]王战军,廖湘阳,周文辉,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7.[7]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8]赵立莹,陈梅.美中博士生教育评估体系有效性分析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44-49.[9]廖湘阳.重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7):22-24.[10]苏林琴,孙钦娟.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教育,2013(6):23-26.[11]牟延林.201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2016年3月26日,昆明.搜狐网[12]罗三桂.自主创新视域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征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5):13-15.[13]赵琳,王传毅.以“学”为中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的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11-14.[14]付娟,陈廷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焦点问题及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106-109.[15]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34.[16]“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7]瞿振元.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11月14日,珠海.中国学术会议作者简介:英爽(1970-),女,山东费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职员,管理学博士。

      梁大鹏(1974-),男,山东栖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臧红雨(1962-),女,辽宁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