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课外阅读旷古全才苏轼导学案2无答案 学案.doc
6页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语文课外阅读《旷古全才 苏轼》时间:30分钟【学习目标】一、了解苏轼的“词”在其文学创作及文学史上的影响二、学习苏轼的婉约词作代表——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三、把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借词作中“亡妻”形象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苏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词在传统的婉约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南宋辛弃疾接受他的影响,也与他形成后先辉映的两位大家苏轼词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一)拓展革新领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无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和创造,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便于抒情写志的独立的新诗体二)突破“写词”苑囿苏轼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是“艳科”,主要用来歌唱男欢女爱和离愁别绪的狭小范围,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几乎凡是可以写到诗里去的内容,他都可以写到词里去前人说他“以诗为词”,这确实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贡献三)内容丰富苏轼今存词300多首,除了传统的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之外,写景、咏物、悼亡、怀人、咏史、怀古、抒怀、写志等,内容十分丰富。
四)风格多样同时,适应于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苏词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有的写得缠绵深婉,有的写得明丽清新,有的写得雄健豪放,有的写得飘逸洒脱特别是他的豪放词,虽然数量不算很多,但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一派,为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爱国主义歌唱开了先河,在词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苏轼虽是豪放词的开派作家,但他也写作了不少婉约词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得缠绵深挚,是他婉约词的代表作悼亡诗】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表现艺术另具特色,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知识积累】一、回顾我们学过的苏轼词,完成1—4题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3.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 《定风波》)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学导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5—6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 鸪 天贺 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5.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6.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拓展延伸】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题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7.请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____ ____ ____ 8.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
____ ____ ____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9—11题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9.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