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炎院士中风病论建立完善的中风病中医理法诊疗体系.pdf
2页论文摘要- 会议交流6 3王永炎院士中风病论 ——建立完善的中风病中医理法诊疗体系林安基厦门市中医院脑血管病科( 厦门3 6 l0 0 1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列为中医四大病症之首王永炎院士从事中风病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几十年,博极医源,潜心研究,创造性地建立并完善了中风病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辑其要论做一概述其论中风病的学术思想主要有几点1 、立病名,定病位关于病名的研究,王院士认为确定病证名是进行中医临床病证研究的开端首先提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在C C D ( T C D ) 编码中,中西医一致,并定义中风病为: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犯脑,形成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次提出类中风新概念王院士在新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要把不以传统中风病的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不能纳入传统中风病范畴的西医脑卒中统归为“类中风”,并进一步提出中风病的理论构思,即从,。
义上讲中医中风病与西医所指一致,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类中风是广义中风病的二级病名关于病位的研究,他明确提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髓血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都与脑部络脉( 包括浮络、孙络和缠络) 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生以脑髓为本,脏腑为标,经络为委2 、论病因病机新学说王院士认为,中风病病因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突出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在脑、毒邪损伤脑络3 、建立诊疗标准体系,开创病证规范先河王院士经多年临床研究,对中风病的证候学特征及治法方药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主张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应以辩证论治为主体,重视辩证与辩病相结合( 病证结合) ,探讨证候演变规律( 以证候为中心) ,致力于病证诊疗的规范化研究,在治疗上着重研究辩证论治指导下的系列方药,重视预防和康复,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多年来,他致力于中风病证规范化的研究提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将病期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将中风病分为九大证类:即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的中经络五证类;中脏腑四证类是风痰上扰清窍,痰浊蒙蔽心神,痰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这项中医病证诊疗规范化的研究,使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迈进了一步,对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诊疗规范化研究起到了带头的示范作用,开中医病证规范研究之先河,为科研观察病例创造了条件,也为临床治疗、疗效评定、科研及学术交流、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药理指导原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使我国中风病的诊疗进入一个新水平。
近年来,王院士又把计量医学的内容引入到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中,把中风分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六个证候因素,用计量医学对证候的主要组成因素进行评分建立起第二代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4 、临证以症状学为要王院士强调,从症状学观察入手,探索疾病的演变规律,判断病势的善恶顺逆,以预测其转归,指导临床治疗是中风病临床研究的重要任务 n 明察主症,确立诊断中风病诊断,必须在明辩主症的基础上做出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根据有无神志障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神志清楚,以半身不遂等症为主者,属中经络,病位较浅,病情尚轻:以神识昏蒙为主者,属中脏腑,病位深,病情重 2 ) 细观症状,明辨病性中风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虚衰 3 ) 审病度势,明辨病机本病起病多急,在活动状态下发病,多突然昏仆或无昏仆而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多于短期内病情发展至严重程度;于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者,多呈渐进性加重初起时,神志清醒,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则清窍尚未被蒙蔽,病情尚轻,如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神昏.清窍不开,神昏日重,则病情危笃,即难救治。
5 、诊法要诀在察神、观舌、切脉王院士临证注意辩察病人之“神”,尤其强调神志和瞳神的变化舌象及脉象的改变在中风病中,尤其是急性期,对判断其证候虚实寒热属性、预测病势转归、指导l 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中风病舌象常见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有紫气,或红绎有瘀斑,苔薄白、自腻、黄或黄腻从脉象上看,中风病急性期脉弦滑者多,且认为急性期脉弦滑而大者,病虽重,若及时救治,预后尚好,反之脉沉细、沉缓又结代者则病多危重,预后不良6 、创立大法,治法多样中风一病,是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王院士创立通腑化痰大法,并强调治法多样化,完善了中风痛的治疗方法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中,及时通腑降气、畅通中焦、调理气机升降,使之趋于正常,对病情的发展、转归至关熏要,故通腑化痰作为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大法,现已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近十多年来中风病治则治法的一大鲜明特色7 、中医护理寻求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是中风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加强护理工作是提高I 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8 、预防及康复 1 ) 无病先防中医学在预防方面优势较大。
以下几个方面将使中风病的预防卓有成效——调养情志、运动气功、、调摄饮食、劳逸结合、季节气候因素 2 ) 己病防变 3 ) 重视早期康复,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进行中药汤剂、注射剂、外洗、药浴、针灸、推拿、精神调养的多级、多路的康复方法双龙方对大鼠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研究牵连迭张荣利昊理茂宁可永李贻奎何君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室( 北京1 0 0 0 9 1 )目的研究双龙方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心肌梗塞模型,通过心肌梗塞面积的定量组织学测定、心肌酶学检查、心肌小血管密度等观测指标,评价给予双龙方1 4 日后的治疗作用结果双龙方给药1 4 日后,心肌梗塞范围减小,心肌酶C K 、L D H 降低,6 - k e t o —P G F I Ⅱ/T X B 2 比值提高;心肌小血管的密度增加结论双龙方对心肌梗塞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