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pdf
13页1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安福仁安福仁 周生军周生军 一、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理论分析 一、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理论分析 2006 年 3 月 14 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为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人们机械地理解一些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赋的,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没有劳动的参与,也就没有价值于是,人们在产品定价中既没有包括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 也没有包括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造成价格构成不完全,产品定价偏低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消除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促进市场经济的规范有效。
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各国实践表明,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支持由于税收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体系,体现政府调节意图,纠正市场缺陷(如外部效应、环境污染)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于是,各国都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那么,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是如何发挥效应作用的呢?可以借助微观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理论上讲, 税收效应指因政府课税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 可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等 实际分析中,作者简介::安福仁(1953—) ,男,辽宁绥中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税务和政府经济周生 军(1971—) ,男,山东莱芜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公共政策 2根据需要,税收效应可进一步分为储蓄效应、投资效应、产出效应、社会效应税收效应可放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中考察,也可从国民经济宏观层面分析其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微观层次上两种主要效应形式,实际生活中,二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总效应税收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劳动等经济行为的影响都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下面,笔者重点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别对税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具体分析,以此说明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的作用机理。
1. 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 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 要实现经济循环发展, 必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而市场的动力在于利益驱动,很难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和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对资源配置实施宏观调控税收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税收可以对生产产生替代效应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企业产品结构的影响, 表现为由于政府课征选择性的商品税而引起的企业产品的产量结构变化原因是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以后,该课税商品成本和价格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变化,促使企业相应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放弃生产,而使资源更多地转向政府鼓励的行业或产品生产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如图 1 所示 如图 1,假定厂商生产两种商品 X 和 Y,其中 X 生产所需原材料为不可再生资源,或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较重,即 X 是发展循环经济限制类产品; Y 是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类产品;TT 是生产两种商品的可能性曲线, 帕累托效率要求生产沿可能性曲线运行 i1和 i2为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在政府未征税前,i1与 TT 相切于点 C1,L1是 i1和 TT 的公切线,其斜率对 i1来说表示边际替代率,数值上等于商品 X 与 Y 的价格之比;而对于 TT 来说却是边际转换率,数值上等于边际成本之比。
由于在 C1点上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C1点所对应的商品 X、Y 的生产组合(X1 ,Y1)就成为最优生产组合,此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3商品 Y l2 i2 T l3 Y2 C2 Y1 C1 i1 L1 O X2 X1 T 商品 X 图图 1 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 现在,我们假定政府对商品 X 征收消费税,而对 Y 不征税由于征税使得商品 X 的价格上升,相对价格比例变得较为陡峭,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发生变化,如图中 l2所示,l2与 TT 相交于 C2点在新的相对价格比率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为 i2对生产者而言,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比率相应发生变化,表现为曲线 TT 在 C2点上切线 l3的斜率即政府征税以后, 在新的均衡点 C2上所对应的商品 X、 Y 的生产组合 (X2 、Y2)为最优生产组合,企业在 C2点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从图 1 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对商品 X 课税,而不对商品 Y 课税,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决策,相应减少了商品 X 的产量,把资源更多地转向对税商品 Y 的生产, 或者说企业以部分 Y 商品的生产替代了 X 商品的生产这样以来,就可以达到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这就是循环经济下税收对企业生产产生的替代效应作用机理 2.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 消费是市场供给的拉动力量,消费总量影响供给总量,消费结构影响市场供给结构,因而消费是影响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消费品4征税,能够产生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对消费者选择商品产生影响它表现为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引起市场课税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这意味着纳税人消费同一课税商品得到的效用不变,代价增大,从而导致其在选购商品时,减少对课税商品的购买量,相应地增加对非税商品的购买量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如图 2 所示: 商品 Y A Y2 C2 Y1 C1 i2 i1 O X2 D X1 B 商品 X 图图 2 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 在图 2 中,征税前预算线为 AB,无差异曲线为 i1,两者相交于均衡点 C1,在 C1点上对商品 X、Y 的消费组合(X1 ,Y1)效用最大。
假若政府对商品 X 征税,引起商品 X 和 Y 的相对价格变化,纳税人为提高消费效用水平,减少对商品 X 的消费,增加对商品 Y 的消费于是,预算线AB 内旋至 AD, 与无差异曲线 i2相交于新均衡点 C2, 消费组合为 (X2 ,Y2) ,此时有 X1>X2,Y1 在政府未征税前,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TT 相切于点 C1,L1是 i1和 TT 的公切线,企业在 C1点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此时商品 X 生产数量为 O X1,商品 Y 的生产数量为 O Y1 现在,我们假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一定数额的收入税,由于征税使得企业收入减少,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原点移动到 T1T1,且 T1T1与 l2相交于 C26点在新的边际成本比率下,厂商能够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为 i2,i2与TT 相交于 C2点即政府征税以后,C2点所对应的商品 X、Y 的生产组合(X2 、Y2)就成为最优组合,企业在 C2点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从图 3 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对政府征税,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决策,相应减少了商品 X、Y 的产量,从而达到了政府对非循环经济型企业限制生产的调节目标,这就产生了税收对企业生产的收入效应 4.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 税收是政府的重要分配形式, 政府征税的多少直接影响纳税人的消费水平,进而产生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当政府对所得、财产或商品课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降低对商品的消费量,这就是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 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税率越高、消费水平损失越大,收入效应越明显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如图 4 所示: 商品 Y A E Y1 C1 Y2 C2 i1 i2 O X2 X1 F B 商品 X 图图 4 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税收的消费收入效应 对所得、财产课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降低纳税人消费水平,但不会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如图 4,征税前预算线为7AB,无差异曲线为 i1,均衡点为 C1,当政府对所得课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预算线 AB 平行向下移动至 EF,与无差异曲线 i2,交于新均衡点 C2由于商品 X、Y 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在 C2时纳税人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但是消费数量相比税前下降可见,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税收的生产收入效应与消费收入效应相同,都能减少资源开采与消耗,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缓解环境承载压力 二、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实证分析 二、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实证分析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体系是在 1994 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在 20 多年的实践检验,税收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 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税收制度建设和税收政策设计中,尚没有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来考虑,因而税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等方面的调控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1.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循环发展的正效应分析.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循环发展的正效应分析 (1)资源开采利用方面:我国目前对矿产资源和盐征收的资源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和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作用; 对城镇土地使用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占用的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城镇土地和农用耕地,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功能;此外,现行土地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也部分体现了 “寓禁于征” 的思想 (2)产品生产消费方面:将一些不可再生稀缺资源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消费品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并对小汽车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