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探析论文.doc
5页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探析论文关键词:文科发展战略分析院校研究论文摘要:一个学科的建设在一个生命周期内,要经历起步、发展、提高 三个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创办文科,已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取得了较大成 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始步入提高阶段;但存在着缺少大师级学者和高水 平学者,学科、专业水平不高,重大研究成果和有影响力的论文不多,社会知 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等问题因此,对文科发展要有忧惠意识,采取多 种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gaff-建设,加强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建设,致力于在交 叉综合中产生重大成果文科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 讨论中,专家们对文科今后该如何发展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我认为,文科发展 要重视学校文科发展的历史经验;要明确文科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已经走到了一 个“节点”,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有新的突破);并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和大 手笔的发展举措一、重视文科发展的历史经验我认为,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发展,在一个生命周期内大体要经过三个 阶段:起步阶段(10年左右);发展阶段(10年左右);提高阶段(10年左右) 我校文科已经走过了起步、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93年)1979年,华中工学院朱九思院长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高等教育,回国 后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学校要发展文科、理科,走综合化发展Z路;二是要 在校园里种草,改变学校只有树没有草的状况。
于是,在1979年9月,我校率 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创建了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从国 内和校内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小找了儿位老帅,开始了语言研究此后,乂从 政治理论课部找了几位老师,分别开始创办社会学、经济学、科技哲学等专 业,接着又从新闻界调了几位有新闻实践经验的同志开办新闻专业到1993 年,完成了文科发展的起步,我校文科不仅办起來了,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而 且还办得比较好我校文科起步阶段的主要经验是:学校领导者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胆略 和决心当时一所工科大学办文科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办文科的过程小,我们 而临着从上到下的各种阻力但以朱九思同志为首的学校领导敢于承担责任, 千方百计冲破阻力,走自己的路,终于把文科办起来了,实属不易例如,将 数学系林少宫、李楚霖等高水平的数学教帅调至经济学系,共同创办数量经济 学科,已培养出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经济学家学校领导还十分支持文 科工作,从湖北口报、襄樊口报分别将汪新源、程世寿等业务骨干调至我校新 闻系,管理新闻专业,使我校新闻专业一开始便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2.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1994年学校以经济学院和文学院(出时的文科除管理和经济外其余都在文 学院)成立为标志,步入了文科发展阶段。
当吋我校文科没有一个博士点,只有 7个硕士点;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2人(张培刚、林少宫);科研经费每 年只有20多万元;文科教学和办公基本上挤在一个教学楼(东七楼)后來,经 过十多年來历任学校领导和全体文科教师的努力,特别是文科院系负责人付出 了很大心血,使我校文科发展稳步前进现在我校文科已有两个国家重点学 科,9个湖北省重点学科,还有26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64个硕士 点,28个本科专业;到2008年科研经费己达2000多万元;教师小具有博士学 位的有150多人;拥有文科教学、科研、办公大楼8栋发展速度如此迅速, 应该说是很不易的,是非常好的那么,我校文科发展阶段的经验,除了学校领导重视以外,主要还有以下 三个方面:(1) 我校每个学科都选择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方向 的建设如果我校按照北大、武大的方式去做,那么我校永远赶不上他们因 此,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根据其传统优势,和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兄弟院校学科发 展状况,在学科交叉点选择独特的学科方向,以实现重点突破例如:新闻学 院将新闻传播学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开辟“网络新闻传播”方向,聘电子 与信息工程系系主任朱光喜教授为新闻学院副院长,共同策划;经济学院突出 数量经济、发展经济学;公共管理学院突出数字化城市管理、电子政务;法学 院突出科技法学;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发展方 向;教科院重点抓院校研究,通过院校研究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 阶段,使高等教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 着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 人我校文科发展阶段,学校采用了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 人,他们在我校文科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公共管理学院聘请夏书 章教授为名誉院长为此,我和徐晓林同志亲自到中山大学夏老家里,请他到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担任院长夏书章教授被称为中国MPA之父,对我校公共管 理学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校法学院聘请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罗玉中 教授为院长罗玉中教授在北大曾给中央政治局常委讲课,在科技法学方面很 有影响他任我校法学院院长后,从北大带來了几位博士 (包括现任院长易继明 教授),以我校法学院院长名义给全国人大常委讲课,很受欢迎哲学研究所聘 请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系系主任欧阳康教授 担任所长他到任后,很快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得我校 哲学的社会影响大大扩展另外,哲学系从河南大学引进张曙光教授,后任人 文学院院长(现为北师大哲学学院院长),他不仅学术上很有成就,还引进了邹 诗朋、张廷国等优秀青年教师,为我校文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新闻 学院聘孙旭培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孙旭培教授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所长。
孙教授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到新闻学院后,深受欢迎,发挥 了很好的学术带头作用还聘著名历史学家张岂Z先生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聘艺术大师周绍华先生担任艺术系系主任;聘著名作家、书法家李尔重先生担 任文学院名誉院长(我校历史学科是在尔重同志一•再催促下建立的)等等,他们 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此外,学校还采取了一些超常规措施例如,涂又光先生由于10多年来为 冯友兰先生翻译、整理著作,当时自己写的文章不多,到离休时只评了副教 授1998年,我和朱玉泉、周济同志商量后,经研究讨论,给涂乂光先生定为 教授,一切待遇按教授执行,可以带研究生(但仍为离休)涂先生这十来年在 教学、研究上做出的成绩,有H共睹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1994年文学院成立后,我兼任院长为了更好地 为全校师生服务、取得全校师生的支持,我们提出举办“人文讲座”人文讲 座的举办,出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受到广大师生极大的欢迎此后,在吋任校 长杨叔子院士的支持、领导下,在为时文学院领导李振文、徐晓林、何锡章等 同志共同努力下,开展并在全国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大推动了我校文科 的发展二、 明确文科发展的历史方位我校文科已经历起步、发展阶段,现在开始步入提高阶段。
经过起步、发 展阶段,我校文科已建立起了发展平台(学科布局已完成,大多数学科有了硕士 点、博士点和本科专业),形成了发展规模(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学科的优 势、特色(特色学科方向)开始显现,为学科水平提高打下了基础但是我们必 须清醒地看到,我校文科发展现己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一个“十字路 口”尽管具备了发展基础,但缺少大师级学者和高水平学者;学科、专业水 平不高,有的学科、专业在国内排到了 50名以后;重大研究成果和有影响力的 论文不多,有的学科甚至很难在本学科国内最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更谈 不上国外高水平的刊物了;政府决策咨询吋我校学者的声音不多;学校文科的 社会知名度不高,高考高分学生很少报考我校文科;其社会影响力小,文科学 生就业还不理想;近几年学校文科发展小,有的学科处于一种徘徊,甚至停滞 状态,应引起我们重视但问题的关键仍然在师资上首先,我校文科发展时间不长,基础薄弱, 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太少不像著名综合性大学,他们每个学科都有一大批高 水平学者,走几个人对他们学科发展影响不大而我校文科学科,往往只有 一、两个较高水平的带头人,走一个带头人这个学科就会“伤筋动骨”,甚至 会垮下來。
在文科成果评奖上,我校获省级一等奖的寥寥无几,获二等奖的也 不多,奖项大多数集中在文科见长的大学其次,青年教师的成长还缺乏高水 平的平台,缺少名师引领博士毕业后,往往将博士论文出本书,再根据博士 论文发几篇文章,然后就停止不前,再往前走就感到力不从心再次,院、系 Z间,教师Z间发展极不平衡据文科处统计,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有1/3的 教师发文占总发文量的55.6%,其中发文最多的24位教师发文占总发文量的 26.15%,而大多数教师年均发文量不到1篇三、 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重大发展举措我校文科发展己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往前走,必须要有突破,要 有新的思路,要有新的重大发展举措]要有强烈的忧患总识我校文科怎起步:乐阶段,走得比较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步入提高阶段,再往前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则困难很多,需要有新的突破学校领 导应进一步提高对文科发展重要性、特殊性的认识,提高文科发展在学校发展 中的地位,并组织大家开展讨论,认识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 展思路和措施忧患意识求自于对问题的认识工作做不好肯定有问题,工作 做好了同样会有问题因此,要正视问题,不要回避问题 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我校文科在提高阶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应采取与起步、发展阶段不 同的思路和措施,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进国内顶尖学者。
在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没有相应的平台,很难引进 顶尖学者例如,冯天瑜教授在湖北大学时,我曾多次请他来我校,但由于当 吋我们没有和应的博士点,最后他去了武汉大学现在我们有了引进顶尖学者 的平台和条件,对国内顶尖学者,我们要逐个分析,创造条件,争取引进2) 大力引进了解中国国情、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国外 访学一年、两年,与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是不同的在国外名校取得博士学 位,他进入了人家的学术圈子,掌握了学科发展前沿,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 练,今后的发展一般都会比较好最近我请外语学院谭渊博士到教科院作讲座,他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的,他的讲座大家反映非 常好如果外语学院有五个这样的博士,局而就会大不一样在前几年引进的 博士中,还有两个例子一是杨伯淑,他在中央电台工作儿年后,在国外著名 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应聘吋文章虽不多,但进校后在新闻学院发展非常好,后 因一些原因去了北京大学工作二是赵炬明,他在高教所工作几年后,在加拿 大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后发展也非常好最近清华大学以特聘岗位方式聘他去 工作一年,帮助其做学科发展规划对这样的学者,不要过多去看他过去取得 的成果,血主要看其发展潜力。
现在己不是解决教师有无的问题了,而是需要 引进人才,需要聘请一批这样的学者3) 帮助有发展潜力的小年学者,使他们在学术上下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十 多年的实践,文科中一部分40〜50岁的中年教帅发展比较好,已经在本学科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已经有相半的影响这-部分教师发展的好坏,决定了 我校文科今后发展的基本格局但这部分教师的发展仍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 题,如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分散,涉及面太广;有的教师社会活动太多,精 神负扌J1太重,精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上;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 应创造条件,帮助这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学术水平上下一个新台阶4) 创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青年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而工 作:一是理解和关心他们青年教师处于教师队伍的最底层,他们工作压力 大,经济负担重,待遇和对较低二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我国现行的教师聘任制缺乏一种“准入制度”,但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 事教师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