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ocx
10页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贵州省公共文化建设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下,经过长期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网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地方性特色已经凸显,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发生巨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等贵州省公共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单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尚待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参与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一 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体系基础文化设施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贵州省全省图书馆从1978年的25个增加到93个,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从1978年的213万册(件)增加到812.1万册(件);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达到12220个[1]近5年来,贵州省公共图书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市/县均一个公立图书馆[2]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文化站的建设也进展颇大截至2009年12月,贵州省共有群艺馆(文化馆)97个,[3]基本实现了省级文化馆,地级群艺馆(省、地级文化馆、群艺馆数为10个[4]),县均一个文化站的网络化布局(县级文化馆共有87个)。
贵州省群艺馆、文化馆建设向基层倾斜趋势明显5年来,基层乡镇(街道)文化站在数量上增长迅猛,从2005年的1306个增长为2009年的1419个,共增加了113个相对而言,省、市级群艺馆、文化馆在数量上则保持不变此外,在场馆建设上,全省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也有了较大的扩展,从2005年的15.10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3.80万平方米,5年间增加了8.7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1.74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业务用房以及对公众开放的阅览室面积也有了较大的增加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贵州省已有各类型、各行业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40余个,各类型陈列室70余个全省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成就显著,计算机拥有台数从2005年的30台,增加到2008年的90台截至2008年,博物馆自身也建成网站5个,为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文物藏品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文物藏品件数从2005年的37752件/套,增加至2009年的69096件/套,为2005年总藏量的1.83倍;5年间共增加了31344件/套,其中的一级品增加了37件/套,二级品增加了79件/套,三级品增加了602件。
在藏品来源上,也从向其他相关单位接收文物为主,转向藏品征集为主而且展馆面积从2005年的2.10万平方米,增加至2009年的约13.56万平方米其相关的展览用房面积,亦实现了相应的增加档案馆建设的步伐近几年明显加快在20世纪90年代,贵州省档案馆是当时全国唯一未达标的省级档案馆1999年12月,省档案馆的新馆建成并迁入办公,2003年提前完成达标任务近5年来,贵州省共建成档案馆107个;档案馆藏总量达581.50万卷(册),向社会开放档案181万卷(册)二)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以贵阳大剧院、贵阳美术馆、贵州科技馆、贵州民族文化宫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设施的建成不仅为贵州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在相当程度上为公共文化需求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三)城市文化广场与体育设施建设业绩显著2005年以来,贵州省各个地州市开始注重城市形象,并为此先后修建了一些城市广场,且形成了城市文化广场活动的品牌从2005年到2009年,贵州省全省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用地面积[5]增加了6.10平方千米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到国家对西部的支持,大力实施了4批15个“雪炭工程”项目建设,新建了体育场馆16个,增加场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
2011年年底,贵阳筑城广场的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文化活动场所,筑城广场现在是贵州省最大的城市文化广场四)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至2010年,贵州省的省、县、乡和村级基础设施基本完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工作总结》记载,全省已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9271个,其中省级分中心1个、地级分中心2个、县级支中心88个、乡镇服务点750个(2010年年底还将建成400个)、村级服务点18430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社区服务点113个;全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的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74.53%(2010年年底400个建成后),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达到92.80%[6]“农家书屋”贵州是全国最早试点“农家书屋”工程的地区之一2008年,贵州省计划建设3000个农家书屋,贵州省财政厅已经安排落实8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200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截至2008年8月,贵阳市已从首批4个农家书屋示范点发展为在全市的11个区(市、县)的74个乡镇设立农家书屋示范点92个,其中省级示范点75个,市级示范点17个[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经过多年建设,贵州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贵州省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2005年的83.30%、90.50%提高到2009年的86.50%、91.30%,有线电视入户率从2005年的29%上升到2009年的31.40%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对于农村人口比例很大的贵州省来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0年,全省共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4万多场次,观影人次达3522万人次[8]在近年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贵州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企业出资政府买服务的新型模式——贵阳交响乐团,农村文化建设整合式推进——农民“文化家园”千村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贵州模式”都是其中的亮点五)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图书馆馆藏量急剧增加在馆藏总量上,从2005年的764万册/件,增长到2010年的812.10万册/件,平均每年增加9.62万册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上,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更新增了电子书的下载、浏览服务截至2009年,贵州省的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266.50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达213.40万册次,书刊文献外借人次达144.50万千人次(详见表4-1)。
表4-1 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一览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各级群众文化机构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上,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截至2009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200次,培训结业人次达14.10万人次;组织文艺活动10473次,举办各类展览1348次(详见表4-2)表4-2 贵州省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服务供给一览举办展览、组织文艺活动、举办培训班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的是,在各类理论研讨活动、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以及下基层服务方面,相关情况并不乐观这一方面与网络、电视的普及导致下基层的文艺表演,在一个全国性平台上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贵州省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出精品,提出的较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贵州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拥有藏书154.60万册,组织各种文艺活动6426次,举办展览876个,举办培训班共计1619班次,培训人次7万人次5年间,相关服务工作在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说明,贵州省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向基层倾斜的做法,成效显著(详见表4-3)表4-3 贵州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供给一览贵州省在2008年成功申报6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于2009年把新增加的27个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列入免费开放名单之中。
免费开放给博物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相关的专项补偿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博物馆的资金问题2008~2010年你爱你,贵州省‘两馆’(纪念馆、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500万人次,截至2010年,贵州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共举办各类临时展览100余个[9]博物馆举办的相关展览从2005年的29个,增加到2009年的431个,5年间增长约14.86倍,参观人次也因2008年的免费开放而从2005年的77.70万人次暴增至2009年的811.90万人次,5年间增长约10.45倍,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亦增加了约12.21倍(详见表4-4)此外,作为补充的生态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也在与旅游业的结合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表4-4 贵州省博物馆服务情况一览(六)各类文艺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以“多彩贵州”为引领,组织开展了舞蹈、歌唱、贵州旅游文化形象大使选拔、曲艺小品大赛等;大力推进优秀剧目进乡村、高雅艺术进校园、“春节广场文化活动”;完成“大地情深”——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作品推荐,获得了舞蹈类、音乐类、戏剧类、音乐剧等12个奖项,在获奖数量和质量上创造了贵州开展推荐群众文艺作品参评“群星奖”以来的新纪录。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成绩突出精心打造制作的展示贵州特色、展现贵州风貌的电视剧、电影、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和综艺节目;出版、发行《沧桑之变——图说改革开放30年百姓生活》、《屯堡人》等图书;《苗族踩鼓》、《多彩贵州风山里的日子》等文艺精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重大文艺赛事制作的电视剧《绝地逢生》、本土情景剧《六点开心帮》等在多个电视台热播对外(包括我国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坚持“多出好进”原则,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对外交流格局2008年,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共23起、437人(次),涉及英、澳、美、泰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多门类的文化交流格局,开创了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成功组织了“艺海流金——多彩贵州行”等活动,仅2009年贵州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单位就组织实施对外(包括我国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91批1412人次,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接待外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游客39.30万人次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家相关部(委、办)支持下,组织参加了“俄罗斯中国年”、“欢乐春节”和“文化中国四海同春”、“2010感知多彩贵州”,以及《多彩贵州风》北美巡演等文化交流活动。
进一步拓宽了对外文化交流空间,贵州民族文化逐步进入国外主流社会[10]二 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入21世纪尤其是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尽管贵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多领域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与进步,但在整体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上,仍面临不少的困境和问题一)公共文化设施有限、产品供给乏力在贵州省4个地级市(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3个自治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两个地区(毕节、铜仁分别于2011年10月22日撤地设市),88个县(9个县级市、11个自治县、68个县/区/特区),1543个乡镇,19858个行政村,3798万人[11](其中城镇总人口数为1135万人),17616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仅有92个图书馆,总藏书量为696万册/件[12]虽然基本达到了县均一个,但人均可享有图书量仅有约0.18册/件,不足1/5本从落实到图书馆的具体情况看,一部分图书馆因种种因素,未能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如在黔南州,瓮安县图书馆已有10多年没有开馆,直到2008年12月才重新开馆;荔波县民族图书馆没有独立的办公、服务场所,只得借用当地宣传文化中心的房屋为馆舍在安顺市,平坝县图书馆自建成开馆以来,除2008年外,未购置任何藏书;宋庆龄基金会镇宁儿童图书馆仍处在建设中,尚未开馆。
在原铜仁地区,玉屏县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