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山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研1.doc
14页1关于山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研究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1 引言1.1 研究的背景(430)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全部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 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 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 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 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 , 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 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 7000 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 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 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 1/4 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 1-2%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大农产品物流技术投入的力度,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物流体系中 ,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流通体系, 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显著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与效益 ,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伴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8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卖难” ,到了新世纪并未减缓,相反,随着近年来农产品短缺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几乎呈现出全面的过剩, “卖难”愈演愈烈,农产品市场大幅频繁波动,给农业商品化、特别是专业化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农户生产和收益难以预期因此,在目前大张旗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农户不愿或不敢放弃“小而全” 、半自给性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反商品化”行为倾向由此便可看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了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由于流通不畅,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增收困难且在全球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农民的农产品收购价却低的可怜,而粮食终端价格却有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究其原因还是出现在流通环节如何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如何使广大农民从农产品流通中获得更多收益,如何通过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山西省是个农业小省,各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所占比率较低,山西省素来被人们冠以“煤炭大省”之名,但是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期,研究山西省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和发展策略,对于山西省的转型及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山西省原有流通体系、构筑现代流通体系对于提高华中地区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山西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一)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在山西省诸多地区,目前农产品流通最主要的一种形态是农户直接进入产地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商直接交易这种方式使农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或退出市场,但效率低下因为农户直接作为交易主体,规模小而为数众多,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次数和交易成功的难度,增大了交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二)农产品直销过程中农户收益低山西省目前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户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农民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流通中间环节,销售收益可以及时兑现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流通过程中产品缺乏加工、保鲜、包装等物流技术处理,商品的附加价值较低;二是流通半径极其有限,农户难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寻找可出更高价格的需求方三)基础设施条件差且交易方式落后由于投资少、效益低,目前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露天市场,有的甚至地面都没有全部硬化市场配套设施更不完备,仓储、制冷等基本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山西省全省农业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 10%;9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批发市场仅有 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四)交易手段落后,基础服务水平低下3目前,山西省各类农产品基数庞大,但设施较为齐备、服务功能较为健全的很少,批发市场尚未从集贸市场中“脱胎” ,它们的交易手段和集贸市场差不多,主要从事现货交易而不是看样成交,交易客体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交易场所必要的设施简陋,辅助手段落后,产品的分类分级、包装、保鲜、储存、检测检疫等基础服务差,标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都很低,尚处于“场所”意义上的“自由批发市场”或者说是初级批发市场阶段,还未形成由经济组织之间交易的“组织”意义上的成熟批发市场形态服务手段较差的初级批发市场难以形成大的辐射和服务能力,无法承担起更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处于“小市场”带“小基地”的不经济状态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相当大部分还是无明确地域界限的“无形市场”,农产品交易手段原始,不仅不利于大批量和大范围的农产品交易,不利于批发市场与日益规范的城市零售市场对接从目前看,批发市场虽然交易场所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然批发市场无论是交易手段还是管理制度,仍和集贸市场无实质性的区别,差异仅在于交易规模的大小数量庞大的批发市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流通五)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流通产销脱节。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户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全部信息,更不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缺乏准确性和使用性,再加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缺乏对市场供求变化的预测和分析,导致其在生产和销售上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性,因此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风险承担者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只有少数的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多数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等的延伸速度极为缓慢六)农产品政策法规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一部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和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制定相关“农产品市场法” 现行的许多市场规则又残缺不全,有些甚至相互矛盾,从而造成执法不严、有法不依,削弱了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因为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七)2、流通方式初级,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流通主要采取“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商贩零售”现货交易模式。
由于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处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起点,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谈判地位较弱,所以生产者与购买方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没有签订购销契约,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无法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约化来实现规模效益,加大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风险;(八)农产品流通处于无序状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商品按绝对优势、比较成本、资源禀赋或需求理论流通从具有生产优势的地方向不具有生产优势的地方,从生产成本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从资源丰富的地方流向资源不足的地方,从需求弱的地方流向强的地方,这是商品的有序流通模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除了价格因素外,非价格因素如品牌、质量、包装、服务以及产地形象等也是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民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 ,缺乏商品意识,缺乏现代营销理念,不向外发送产品信息,不重视品牌开发,所以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4(九)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如果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链条看,上述大多数流通模式都要经过农户 —产地市场 —运输商 —销地市场 —零售商 —消费者这样一系列环节,流通环节多,流通时间长由于农产品中很重要的一类产品是生鲜农产品,包括从农户田间、果园、苗圃采摘的蔬菜、水果、鲜花和未经加工或虽经初加工并未改变其化学性质的家禽、肉制品、水产品等。
而在多环节、多主体的流通渠道链条上,现有的物流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这类农产品的鲜销要求,直接影响到了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和农户的经济利益农产品流通业的管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也导致渠道效率较低此外,目前山西省多数地区农产品流通还是农民自产自销,缺乏冷藏和保险技术,现代化的交易方式也未推广十)农产品市场近距离重复建设,相互间恶性竞争我国农产品市场在规划布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统一的管理与协调,近距离重复建设,市场布局过密,致使需求不旺、农户和经营者利益受损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食品安全隐患较大3 解决对策:构建山西省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综合研究山西省农产品生产流通现状,借鉴其他地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的经验,要充分发挥流通对农产品生产的先导性作用,必须结合山西省实际,因地制宜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一)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期货市场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首先,要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全面升级,改善交易条件对于传统、初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易棚厅、水电路配套设施、以及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和物流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对于相对规范的、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提升市场的农产品标准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发布系统以及电子结算系统等的建设;对于新建或欲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应以高起点为标准做好规划,避免后续发展出现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
其次,要不断寻求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的创新短期内,新兴的拍卖等方式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推广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从长远发展看,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应积极寻求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创新建设期货市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大豆、小麦、绿豆等品种较好地发挥了发现价格、引导生产的功能但是,由于受到现货市场规范程度、市场信用、秩序等条件的制约,要向发达国家期货市场那样,成为流通定价的基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推出新的上市品种,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明显的农产品,且是适宜在山西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农产品,推出的期货品种和合约要非常标准化,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载体功能5(二)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连锁超市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平台随着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类连锁超市成为市民选购鲜活农产品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连锁超市企业纷纷开始改革经营模式,对鲜活农产品实行直采直营,减少中间供应环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也纷纷改变以往主要依托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分销交易鲜活农产品的传统做法,逐渐直接将产品销售到超市等连锁零售企业终端。
此外,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可以采用“合作社控股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模式确保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利益的一致性在专业合作社实力壮大的同时,要注重合作社这类专业中介组织机制的创新,可以通过规范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来保证其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如可考虑实行股份制,每个入会的农户按照一定标准持有股份,由股东大会定期选举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农民可以农产品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