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名论和实在论西方哲学史哲学.ppt
20页唯名论和实在论,问题的提出: 波菲利问题 问题的解决: 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阿伯拉尔,波菲利问题,此问题最早被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第一个问题: 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第二个问题: 如果共相独立存在,他们究竟是有形还是无形?,第三个问题: 如果共相是无形的,他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中,并与感性事物一致?,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对象温和派: 共相=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极端派: 共相=名词=声音,唯名论,罗色林——极端唯名论派,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一切词都表示个别事物,殊相(个别概念)表示单个物体,共相 (普遍概念)表示一群个别物体,,,,词=个别事物=殊相 n个殊相=共相,,词=共相=声音,,声音,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如果它们是对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共相仅仅是观念,甚至只是名称。
由于认为共相不是实体,于是不必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那么共相是无形的,有形也只是声音或者空气,共相既然不是实体,那么就无所谓在事物之中还是之外了;不过从共相是声音的角度看,它显然不在事物之中,唯名论的回答,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温和派: 共相=实在 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极端派: 共相=实在 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最高级的存在实在论,指出罗色林的根本错误: 把感觉印象当做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概念的能力 安瑟尔谟观点: 有形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方能被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安瑟尔谟——极端实在论派,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共相独立存在,如果它们是对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存在,是有形的外部实在,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与感性事物相分离,犹如柏拉图的理念,安瑟尔 谟,亚里士多德《解释篇》: 共相就是能够表达众多事物的东西一个事物不能用来表述其他的众多事物 只有名词才能具有表述事物的功能,共相=名词,共相的性质就是一般名词的表述功能,,,批判实在论,共相的特征是能同时、全部地分布在属于它的各个事物中。
一个共相是一个独立的普遍存在,共相不可能同时的、全部地分布在它所包含的众多个体事物之中柏拉图是人 苏格拉底是人,“ 人”的同一的、完整的意义同时使用于每一个人,“人”由单个因素共同构成,每个“人”都是单独的因素,,,,,,不能说明“人”的概念的同一意义,“无论单一的事物,还是集合事物都不能被称作为共相,应为它们都不能表述众多的事物,能够表述众多事物的共相只能词如:人是动物与人是石头,对唯名论的批判,,概念论,使一个词成为共相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词能够同时表述众多事物,而另外一些词却没有这个功能?,,概念论,1、事物的哪些因素与共相的表述内容相对应?,2、心灵如何根据事物的相关因素把握共 相?,共相表述的是众多事物共处“状态”,状态是事物存在状态它不能与事物相分离而存在因此,它不是实在论所主张的普遍实体状态也不是本质首先通过心灵对事物的模糊的印象(意见) 然后通过思辨形成共相,,概念论,1、共相不可由人的心灵无中生有地构造出来 2、共相也不可能从词的物质形态产生共相因为外在于它的事物而产生第四个问题,,共相是不是一个普遍实在的名称, 其意义是否在于指示事物?,四个问题,,1、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共相不是实体。
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回答:,2、共相是作为名词是有形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表现为心灵的一般印象4、个别事物是产生共相的原因,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即使个别事物消失,印象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