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共7页).docx
7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占良中学生物学课程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目的是强化学科育人功能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必须基于对学科本质的深入理解,也就是要弄清楚这个学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它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关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找到标准答案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参考一、对生物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从生物的定义到生命本质观学科本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以为首先是由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众所周知,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俗地说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物什么是生物?这个看似基本而简单的问题,在生物学中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教科书上往往说“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但这一说法并不能提供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因为它并未指出什么样的物体才是有生命的物体何况有生命的东西并不一定称得上是生物,比如多细胞生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实验室里培养了半个多世纪的海拉细胞,蜥蜴逃避敌害时自动断下来的尾巴,等等换言之,生命体和生物体之间不能划等号虽然用一句话给生物下定义有困难,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依据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比如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其实这些特征也都是以生物为前提来描述的,比如新陈代谢就定义为生物体内或活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和,而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自然也谈不上有新陈代谢,但多数人仍将它看作生物再比如生殖,如果不以生物为前提来定义的话,那就只好说成是自我复制,但能自我复制的也不一定就是生物,如计算机病毒;不能生殖的也不一定不是生物,比如骡、工蜂,包括人类也有不具备生殖能力的个体定义生物存在的困难说明生物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说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什么是生物?这一问题必然涉及生命本质观不同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观是有很大差别的经典物理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观,包括机械论的生命本质观和还原论的生命本质观前者认为生物体就是一部机器,由各种零件机械组装而成,只要弄清都有哪些零件及这些零件的结构和功能,这部机器就一目了然了,比如西方医学就是把人体当作机器来对待的;后者认为一切生命活动都可以还原为具体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反应,简单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加在一起就成为复杂的生命活动按照这种思维模式,生物学与物理和化学相比,在思维模式上就没有什么不同,学科育人价值自然大打折扣生物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观认为生物体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比如都有蛋白质和核酸这样的物质基础,都有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等生命现象,其中迈尔的观点颇为耐人寻味:生命体由独特的大分子构成;生命系统中的重要现象是质的而不是量的;所有层次的生命系统由高度可变的独特个体的群体组成;所有的有机体拥有历史上进化来的遗传程序;有机体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生命过程特别难以预料。
从细胞到器官是质的飞跃而不能仅视为细胞数量的增加,从器官到个体、从个体到种群、从种群到群落到生态系统都是如此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经过数十亿年的自然选择传递下来的遗传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生物不是彼生物,也就是说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和将来,研究现在必须要研究过去生物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历史的方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生命过程为什么特别难以预料?因为生物是活的,不是死的,还因为生物体内部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时又与环境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难靠逻辑推理来推断比如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寿命,但影响个体寿命的因素实在太多,并且有许多是随机的、偶然的因素,因此,每个个体的寿命是难以预测的,只能将一个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值作为预期寿命生命过程特别难以预料,生物学中的因果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不像经典力学上给物体多大的外力就能按公式算出产生多大的加速度,这就决定了生物学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经典物理学思维模式,对生物学的这一特点缺乏认识,就会把生物学教成“死物学”!系统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观认为生命有机体是一个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这里对几个关键词稍作解释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认识到生命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这是生命本质观的一次飞跃开放系统是指系统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上是对外开放的,与环境之间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生命的活力本质上来源于生命体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对外开放,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中学生物学不深入到这一层次,就不能说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自组织是指开放系统在自身内在机制调控下由无序向有序、从简单向复杂转变的过程,其中伴随着能量的耗散和新结构的出现,例如,将来自外界的物质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并形成一定的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为具有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个体自复制在生物学上包括细胞的增殖和个体的繁殖等自适应是指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复杂系统是相对于简单系统而言的,是指该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是由多层次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子系统内部又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子系统功能的线性叠加,各子系统的性质不能说明该系统整体的性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几个关键词集中概括了生物不同于非生物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生物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本质二、对中学生物学学科本质的看法现在大家常说的学科本质,到底是指学科自身的本质还是指该学科课程的性质?我以为是二者兼有的。
本文标题既然限定在“中学生物学”范畴,更多意义上是指中学生物学课程,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物学的学科性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关于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我认为它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生物学本质上是一门自然科学,同物理、化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相应地,中学生物学课程也就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具有自然科学课程的属性二是生物学不同于物理、化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中学生物学课程也就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1.生物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反映科学的本质关于科学本质的内涵,文章论著林林总总,这里无需展开,只摘录《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并稍作解读:“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自然界是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某个方面的认识成果只有在结构化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后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因此,科学首先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会不断有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涌现,过时的观点、概念可能会得到修正甚至剔除,换句话说,科学知识只是人们在一定阶段对自然界的认识,固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真理,因此在科学领域里倡导合理的怀疑,“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并且始终处于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特有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特有的思维方式首先是高度理性,即尽量排除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尽管完全排除几乎是不可能的,观察亦负载理论),做到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科学的求真精神即源于此;还包括重视逻辑和实证,“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现代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打独斗”了,团队合作尤为重要,这又离不开合作精神正是基于科学本质的这些内涵,课程标准才对课程性质作如下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自然科学课程属性无疑是正确的,这反映了当代科学教育的正确方向然而,仅仅强调其自然科学课程属性也是不完整的生物学还有着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特点,相应地,中学生物学课程自然还应当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应当属于学科本质的范畴2.生物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关于生物学学科特点的概括,更是见仁见智之事朱正威老师在上个世纪发表的文章中作出如下概括: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生物大分子,生命自然界的多层次性,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生命活动和信息变换,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在生命科学中人是研究的主体又是客体,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上述论述为我们思考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提供了框架和视角,具有开创意义本人在学习和思考基础上,试做如下概括: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思想观念的人文性,概念和规律的概率性,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地位的领先性、实践应用的广泛性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的对象是活的,有生命的,这就注定了研究过程会有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就是一种生命教育;也决定了研究的方法是灵活的,思维方式是灵活的,不能用机械的模式化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去研究生物(学习也是一样);②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系统,即使是显见的生命现象也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不能用线性的因果决定论的思维去研究(学习也是一样);③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研究时需要历史的视角和历史考察的方法,不能仅限于就事论事;④研究的对象包括人,换句话说,人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这在其他学科是罕有的,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跟学生的心理是最贴近的,也决定了其育人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2)思想观念的人文性思想观念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它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覆盖生物学的学科思想最核心的是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进化生物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承载着实在的价值观念,在许多国家曾经激起思想的波澜进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不是神造的,现存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不断进化而来的,所有生物之间都有亲缘关系;进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原因主要解释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结果表现为分子的进化、物种的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表现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的方向是多元的,进化的结果是不完美的(适应的相对性),不一定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而是占领更多的生态位,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和空间生态学的发展始终与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现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互为因果的循环性,自我调节实现的稳定性,生物与环境的发展性和协同性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宛如编织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经线和纬线,贯穿宏观和微观,纵横交错,浑然一体。
它们解决了如何看待自然界的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自然观则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思想告诉人们,人类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生态学思想告诉人们,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范围之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和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