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研究教育教学论文.doc
2页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研究_教育教学论文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近代诞生了地理教育,与此同时也确立了乡土地理的重要地位开展乡土地理教育,对于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改变教育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和改革实际的状况,促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改革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乡土问题不但能反映出所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性,而且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特殊性,它能起到“地理标本”和“地理模型”的作用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题材为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理论和基本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地理问题提供了直接条件 乡土地理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德育因素具体而生动,是进行爱乡爱国、人格品德、法制教育的有效途经,也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通过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通过走出课堂、灵活多样的乡土地理社会实践、野外观察、实际调查等教育活动,还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情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乡土地理所具有的区域性(乡土性)、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和地方课程特点基本相同因此,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将促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实行多元化结构的课程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的要求是: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 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要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乡土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等比较熟悉,能够切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使家乡更美丽富饶的志向这比原来地理教学中单纯的文字叙述或者图片介绍效果要好得多 已有的乡土地理教材大部分是“知识手册”,知识来源主要是地方志、旧的《张家口地理》。
新课程背景下乡土教材的编写以古城宣化作为河北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线展开,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利用网上查询、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掌握大量的图文材料,再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理论,编制出适应新课程理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配套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将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如通过野外观察,能用语言文字、素描图等方式表述乡土自然景观特点;通过调查、记录当地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了解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当地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和预防措施;学会根据当地资源、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学习,初步懂得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从事这些观念的宣传活动;从当地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初步确定家乡经济建设的途径等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过程中,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地理社会实践,通过选择家乡地理环境的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如前期我们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了“宣化农村18岁以下少年儿童失学状况的调查”“农村地区生活燃料构成情况的调查”“宣化区交通状况调查”“宣化区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等,并且编印了调查研究报告的专辑。
开展地理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认识古城宣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把乡土地理作为地方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对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区域分析能力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 乡土地理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既是考生去参加考试制胜的需求,也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意义所在把乡土地理作为地方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研究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更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