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色彩感知现象综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41348154
  • 上传时间:2024-02-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色彩感知现象综述 ——经管学院会计1102班 施雯霞 ( 学号:201142070222)【论文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纷呈的世界中,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包围着而世界本身其实是无色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是人的眼睛对光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色彩也就是人的感觉同一种色彩总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我们感受到的色调也是由当时的情境来定义所以,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现象始终是色彩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在此便浅谈一些笔者自身对色彩感知现象的看法论文关键字】色彩 感知 情感与心理一. 引言 我们身边所存在的色彩有千万种,所以在认识色彩感知现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色彩一般来说,色彩可以分为彩色、无彩色和独立色无彩色是由黑、白、灰三种颜色所构成,除了黑、白、灰以为的纯色、暗色、浅色和浊色,例如粉红、暗红、鲜红等都可以称为有彩色金色和银色比较特殊,我们将它归类于独立色而无论任何色彩,皆具备三个基本的属性——色相、明度和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色彩的三种属性中 色相被用来区分颜色,根据光的不同波长,色彩具有红色、黄色或绿色等性质,这被称之为色相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亮程度,是颜色明暗深浅的表现在孟塞尔颜色系统中,黑色的明度被定义为0,而白色被定义为10,其他系列灰色则介于两者之间纯度指的是色彩饱和程度,光波波长越单纯,色相纯度越高,相反,色相的纯度越低色相的纯度显现在有彩色里在孟塞尔颜色系统中,无纯度被设定为0,随着纯度的增加数值逐步增加19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发现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同样可以产生彩虹,并且揭示了太阳光是由七种基本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混合形成的198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创立了色觉三色学说他认为视网膜的所有位置上都同时存在三种分别能与红、绿、蓝波长形成共振的粒子,当接受光照后它们分别按各自固有的共振曲线共振,并经由三种神经纤维将各自的振动值传给大脑中枢形成色觉半个世纪后的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赫姆霍兹又发展了杨的色觉三色学说,提出了平行构造色觉三色模型他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类不同的细胞,它们在光的刺激下产生兴奋,并分别将这种兴奋值转换成各自视神经所固有的特殊能量送至大脑,在大脑中分别形成红感觉、绿感觉与蓝感觉后,最终融合成完整的色觉。

      这三类细胞与神经分别称为红细胞、绿细胞、蓝细胞与红感神经、绿感神经、蓝感神经它们分别形成三组平行结构的色觉通道,该学说被称为杨—赫姆霍兹色觉三色学说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提出了色觉拮抗色学说,认为人类的色觉是由三组正反相对的基本色感——拮抗色在大脑中融合而成,它们分别是黑白、红绿、蓝黄三种拮抗色他认为,它的物质基础就是视觉通道中有三类不同细胞分别存在黑白、红绿、蓝黄三组视物质这种视物质在光的刺激作用下分别不同程度地出现合成或分解的生物化学反应的或黑或白、或红或绿、或蓝或黄的基本色感最终由三拮抗色中某一基本色感在大脑中融成综合的色觉,这就是赫林的拮抗色学说二. 色彩的情感效果与联想作用1.色彩的情感效果色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与之发生联系,色彩对人的思维、感情又产生影响,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某种情绪这种由色彩客观属性刺激人的知觉而产生的人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的心理效应,二是间接的心理效应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心理体验例如:紫色、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能够让人感觉到温暖,蓝绿、绿色、蓝中带紫的冷色给人寒冷的感觉;高明度、暖色、低纯度的色彩感觉柔和,低明度、冷色则感觉冷硬;暖色系、高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令人兴奋,冷色系、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则给人镇静的感觉。

      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则来自于由物理性刺激而联想到的更强烈、更深层的意义例如,令人兴奋的饱和红色由于与印象中的火、血、红旗等概念相关联,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伤痛、革命等;而沉静的黑色则容易使人联想到死亡、悲哀、阴沉等我们可以对典型色彩所具有的感情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红色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红色的运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具有较佳的视觉效果,被用来传达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含义另外,在工业安全用色中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志用色·橙色橙色是欢乐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它让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跳动的火苗,因此是一种富足、欢乐而幸福的颜色橙色稍稍混入黑色或白色,会变成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颜色,但混入较多的黑色,就成为一种烧焦的颜色,会给人以老朽、悲观、拘谨的心理感受;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给人以细嫩、温馨、暖和柔润、细心、轻巧的感觉·黄色黄色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给人以光明、迅速、活泼、轻快的感觉纯净的黄色既象征着智慧之光,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在工业用色上黄色常用来警告危险或提醒注意。

      黄色加入白色后给人以单薄、娇嫩、可爱、幼稚、不高尚、无诚意等心理感受;加入黑色后给人以失望、多变、贫穷、粗俗、秘密等心理感受·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优雅、美丽纯净的绿色明视度不高,刺激性不大,对生理和心理作用都极为温和,给人以宁静、安逸、安全、可靠、信任之感,使人精神放松、不易疲劳加入白色的绿色给人以爽快、清淡、宁静、舒畅的心理感觉;加入黄色的绿色给人以安稳、自私、沉默、刻苦的心理感受·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使人胸襟开阔、情绪稳定,它还是色相中最冷的色彩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遥远、永恒、透明、理智、高深、冷酷、沉思、简朴、忧郁的特性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理智和准确的意象,所以在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中大多选用蓝色作为标准色、企业色另外,在西方文化中污浊的蓝色也代表着忧郁与哀愁·紫色紫色是非知觉的颜色,神秘并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由于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富有鼓舞性纯净的紫色具有优美、优雅、高贵、温柔、昂贵、自傲、魅力、虔诚的心理感受;加入白色后就会成为一种十分优美、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女性化、清雅、清秀、含蓄、羞涩的心理感受;加入黑色后的紫色给人以糜烂、厌弃、蒙昧、迷信的感觉。

      ·黑白色 黑色的个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象征着沉默、黑暗、恐怖、深渊,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庄重、神秘、成熟、高贵;白色是清纯、纯洁、神圣的象征黑色意味着空无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黑白色都可以表达对 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 ·灰色 灰色介于黑白之间,它具有黑白二色的优点,更具有高雅、稳重的风韵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如果靠近冷色,则变成温和的暖灰色单词的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具有灰尘、阴影、平凡、无聊、模棱两可、消极、谦虚、颓废、暧昧、死气沉沉、顺服、中庸等特性 2.色彩的联想作用 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必然会将它与其相关的精神、内涵、意义、形态等产生较为系统的联想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往往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密切相关譬如:对于红色,我们既可以联想到太阳、火焰、红旗、鲜花,也可以感觉到革命、激昂、热情等当对某种色彩的联想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某个民族、某种社会团体所认同并加以推广时,就构成了色彩象征其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的一面,是人们将这种共性普遍化、一般化后所形成的某种特定事物的表现。

      如在中国的近代,红色一直是革命的象征;另一方面,色彩象征受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影响颇深,同样的色彩在世界不同地区往往表达不同的信息如黄色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帝王的颜色,因而象征在崇高和威严;而在欧美,黄色是叛徒犹太人的衣服色,则象征着卑劣、绝望 红色的联想—— 橙色的联想—— 黄色的联想—— 绿色的联想—— 蓝色的联想—— 紫色的联想—— 黑色的联想—— 白色的联想—— 三. 色彩的知觉现象1. 恒常性知觉色彩的恒常性知觉指的是当人们收到刺激的时候,以往的经验会左右我们当时的判断结果而恒常性知觉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大小恒常性,指的是观看距离在一定限度内改变,并不影响我们对物体大小的知觉判断;二是形状恒常性,指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能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三是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尽管照明亮度改变,但我们对物体表面亮度的知觉不变2. 同化性知觉有一些色彩组合中,色域色的对比不会使对比加强,而是使两个颜色向着一个方向靠拢,这种现象被称为色彩的同化性知觉。

      3. 适应性知觉明适应:从漆黑的环境中突然来到强光下时;暗适应:从明亮环境到漆黑的场所;色适应:长时间看一种鲜艳的颜色4. 易见度知觉三属性差距越大,易见的程度就越大明度对易见度的影响最大四. 结论大量的事实说明,色彩在其物理性质存在的同时,也具备达情感、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有着传达信息、感染情绪、唤起记忆、产生联想、象征事物和导致行为多种意义适度的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人们保持感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人的创造性,则能够赋予色彩流动鲜活的情感我们称这种人的感知与色彩之间的联系为——色彩感知现象参考文献】:[1]. 吴桂敏. 《综合配色——设计师必备宝典》.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 P8~9,P46~50[2]. 姚晓东. 《色彩传递》. [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 P2~3[3]. 张宪荣,张萱. 《设计色彩学》.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P17~20 [4]. 吴士元. 《色彩设计》.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8 P12 [5]. 黄建平. 《设计色彩教程》. [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6 P1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