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发展的报告(改).doc
7页关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发展的报告关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发展的报告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市工商联” )成立于1951年6月,已经走过了半 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52年来,市工商联在参与了国家的各项经济建设,在国家进入改 革开放以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市工商联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商会之路,在经济建 设中充当了一线商业者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涵盖了北京商业发展的各个范围,已经成为 首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公益性组织,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继续丰富 职能,促进首都经济发展 一、市工商联的历史渊源一、市工商联的历史渊源 市工商联是在接收和改造原北平市工业会、商业会和同业公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其历 史沿革可上溯至清末民初,迄今已近百年1903年,在外压内促的合力之下,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 ,民族 工商业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率先成立商会清末成立的京师商务总会中,执事、商董中以 官商居多,这是由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北京作为一国之都的地位决定 的如会员中有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等及银号业、汇兑庄业、财庄业、炉房业、钱业、金 银号业商会会员;有官督商办企业电报总局、自来水公司等;有以官府为后台的典当业、 土药行业;也有历史悠久的国药行业,为达官贵人服务的绸缎洋货行、靴鞋行、首饰行、 玉器行、古玩行及利税较高的酒行等,而众多中小行业公会则被排斥于京师商务总会之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4年,京师商 务总会改称“京师总商会” ,总理、协理改称“正、副会长” 1919年 “五四运动”后, 京师总商会的会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局限于工商界上层,而是既有官方金融业、 工业企业,又有民族工商企业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中小行业,从而使商会具有了 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影响京师总商会“与各行商交际维持益臻发达” ,起到了“联络 众商,以维公益”的作用京师总商会还注意加强与全国各地商会的联系,沟通信息,配 合行动,发挥自身优势,为商民利益服务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北平后,北平商会于改称“北京市商会” 1945年 11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社会局接收北平市商会的资产、帐簿、档案 等,成立了“北平市商会整理委员会” ,规定本市各工商户一律加入本行业同业公会为会员, 选举各行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进行改组1946年,全市122个同业公 会全部改组完毕,北平市商会整理委员会宣告结束,正式成立了“北平市商会” 1947 年6月,北平市商会根据国民党政府指示分为工业会与商会,即从原商会中划分出机器制 造业、机制面粉业、印刷业、制革业、织染业等17个行业的同业公会。
1948年秋, 成立“北平市商会整理委员会” ,至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1月15日,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 友渔等到会讲话,阐明工业与商业联合的意义和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以及政府扶 植工商业的政策大会通过了《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简章》 ,并在46名市工商 联筹备委员中推选出常委13人,组成了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领导机构主任委员傅华亭, 副主任委员浦洁修、凌其峻、刘一峰、韩诵裳,秘书长孙孚凌筹委会领导机构已具即将 成立的市工商联第一届委员会领导机构雏形 二、新中国成立后市工商联的重要作用二、新中国成立后市工商联的重要作用(一)市工商联的成立(一)市工商联的成立1950 年1月市工商联筹委会成立1951年6月26日至28日,北京市工商业 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治团体的诞生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章程》 北京市工商联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成立的,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解放以后, 市工商联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行业规划和管理,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促进经济建设以及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配合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建国初期,为了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市工商联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团结、引导广大工商企业,扩大生产,搞活流通,维护市场秩序,推动私营工商企业走国 家资本主义道路市工商联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自1951年下半年起,为促进城乡贸 易、物资交流,先后组织贸易代表团,参加华北、东北、上海、青岛、广州、济南、西安、 郑州等56个地区的物资交流会1952年“五反”运动后,工商业曾一度出现停滞、 萧条的现象为协助政府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市工商联积极组织了5个物资交流小组,分 别到华北、东北、西北、中南各地开展物资交流活动,还协助政府在本市举办物资交流会, 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市工商联在稳定经济形势中的先进作用(二)市工商联在稳定经济形势中的先进作用 纳税是工商企业应尽的义务市工商联配合税务局经常向工商界宣传税收政策,并组 织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全市性的复议委员会、市评议委员会等机构,建立了以工商业者为主 的地区评审分会和由私营企业组成的税务大组和税务小组这些机构在协助税务局分发税 单、征收税款、反映问题、征集意见、参加民主评议和修改征税率等项工作中,发挥了重 要的助手作用1953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克服私营企业的 盲目性,在政府的领导下,市工商联经过两年的工作,推动本市35个私营工业行业中的 32个行业接受了国家的加工订货。
到上半年,加工订货总值在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 的比重已达54.5%通过国家加工订货,不但帮助了私营工业改善了经营管理,提高 了生产技术,降低了成本,在生产上得到了显著发展,而且在国家经济的领导下,按照人 民的需要进行生产,已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计划的轨道,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做出了贡献抗美援朝战争中,市工商先后召开了首都工商界反对美帝侵略台湾、朝鲜动员大会, 首都工商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等,还成立了北京市工商界抗美援朝分会,掀起 爱国增产、捐献武器、优抚烈军属活动的高潮抗美援朝期间,市工商联先后派乐松生、 凌其峻、汤绍远、马兰亭、马增骥等工商界代表参加了第一、二、三批赴朝慰问团抗美 援朝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工商界在市工商联的引导下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至 今仍为世人称道三)市工商联积极促进公司合营(三)市工商联积极促进公司合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认我国从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规定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针和具体步骤市工商联为配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落实, 将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工商界代表人士中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 作,并组织广大工商业者普遍深入地学习了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政策,以 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讲话。
通过学习与实践,首都工商界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他们靠 拢党和政府,积极传达政策,推动了工商联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市工商联还按行业组织成立了126个政治学习小组,进行总 路线、爱国主义、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的学习和教育,逐步提高了广大会员的思想觉悟1956年1月4日,市工商联主委、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代表全市327家国药店申 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其带动下,许多行业的工商业者纷纷提出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申请 1月5日,北京市副市长程宏毅邀请市工商联和各私营商业同业公会负责人举行座谈会,程宏毅对私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规则、方法、步骤等作了说明同日,全市私营 企业青年职工建立起1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参加突击队的共有1.2万余人1月8 日,全市工商界青年1200余人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晚会,热烈庆祝20多个行业、 800多家私营工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北京市副市长贾庭三、团市委第二书记王照华、 市青联副主席孙孚凌先后讲话,倪世富、于熙钟、李连邦等43名青年工商界者向全市工 商界青年提出“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工作中起积极带头作用,争取立功”等四条倡议1月 9日,机器制造业、化工印染和印刷等10个工业行业、1276家工厂实行公私合营。
1月10日,市人委会召开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大会,宣布35个工业行业的 3990户厂家和42个商业行业的13 973户坐商,共17 963户全部被批准实 行公私合营北京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历史任务宣告完成 1959年12月,全国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合并召开,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与会议的常务主席进行了一小时的亲切座谈,就工商 界的定息、高薪、退职退休、病假、工资等问题,重申了党的“包一头、包到底”的政策 市工商联认真宣传贯彻全国“”的精神,始终把保持党的“顾一头、一边倒,包一头、 包到底”政策的连续性,关心、照顾好与党同心同德几十年的老一辈工商业者作为重要的 政治任务,认真履行着职责 三、市工商联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发展三、市工商联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发展(一)市工商联复会(一)市工商联复会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 ,迫使市工商联停止了一切活动1976年,历史 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市工商联恢复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工商联的团结、 引导下,首都工商业者再次投入到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之中如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发 展经济,恢复和振兴北京“老字号”企业,协助政府发展集体企业,兴办第三产业,安置 待业青年,开展多种咨询服务和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创办了市工商联投资服务公司和市工 商联咨询服务公司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新焕发了青春。
二)市工商联在(二)市工商联在 80 年代的快速发展年代的快速发展 1986年市工商联第一次调整会员结构试点工作于首先在朝阳区进行,到1988 年底,市工商联“八大”召开前共发展新会员2163家,其中企业会员2107家?穴国 有企业764家、集体企业934家、乡镇企业225家、个体户144个, “三资”企业 34家,私营企业6家,团体会员45个,个人会员11人,新会员占会员总数 47.8%,形成了会员结构的新格局,初步反映了首都当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状况和地区特点新会员的增加,为工商联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始了新的发 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先后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了“华东六省市商品展销订货会” 、 “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促销活动,并协助企业举办信 息发布会等经贸活动20余次在会员企业中组织了33个团组,628人次赴俄罗斯、 缅甸、越南等国家进行边贸考察和商务洽谈,取得考察成果16项;为企业牵线搭桥、求 购促销、提供咨询服务,促成经济合作160余项为内蒙、宁夏、河南、甘肃等省市的 “老少边穷”地区提供义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完成智力支边项目1132项,取得经济效 益750余万元。
在对外联络工作中,市工商联将单纯的对外联络,发展为既对外又对内的联络,将礼节性 的迎来送往发展为实质性的经贸洽谈,使联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36个国家和 地区的工商社团建立了友好关系几年中,共接待海外来访团组77个,1242人次, 并分别组团参加了1989年新加坡工商展览会,访问了前苏联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市工商联东城区办事处发挥原工商业者的经营优势,帮助东城区北新桥生产服务联社于1984年筹建稻香村食品店经过不断的努力,把一个不足30人,固定资产仅15 万元的门市部,发展成为年销售额逾5亿元、利税逾5000万元的的市联社系统先进企 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增长了200多倍,使老字号焕发了青春 由市工商联宣武区办事处推荐的两位老工商业者协助宣武区街联社筹建的天桥建筑公 司,从几把铁镐和借来的1.2万元起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发 展成为一个有职工4000余人,下设四个施工处、两个加工厂、一个实验室,以及各类 型建筑机械和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