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doc
46页word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目 录一、规划背景3〔一〕主要进展3〔二〕形势需求6〔三〕问题挑战8二、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根本原如此11〔三〕开展目标12三、主要任务15〔一〕围绕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环境质量监测151. 大气环境监测152. 地表水环境监测173. 土壤环境监测204. 海洋环境监测215. 地下水环境监测236. 温室气体监测247. 农村环境监测24〔二〕围绕生态环境监视执法,拓展污染源监测26〔三〕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状况监测28〔四〕围绕为民服务和风险防,推进辐射和应急预警监测29〔五〕围绕提升环境监测公信力,深化质量管理与信息公开31四、改革创新34〔一〕完善管理体制34〔二〕优化运行机制35〔三〕健全法规标准37〔四〕强化创新引领38五、保障措施40〔一〕加强组织领导40〔二〕夯实人才队伍保障40〔三〕强化根底能力保障41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开展,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总体考虑,制定本纲要一、规划背景〔一〕主要进展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连续三年分别审议通过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根本搭建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环境监测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根底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环境监测组织架构,共有监测管理与技术机构3500余个、监测人员约6万人,另有各行业与社会机构监测人员约24万人,全社会监测力量累计达30万人左右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国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5000余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约万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约8万个、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500余个,总体覆盖所有地级与以上城市和大局部区县推动落实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主体责任,2.3万家重点排污单位与国家平台联网。
建成63个生态监测地面站,环境一号A/B/C卫星组网运行,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初步形成天地一体的生态状况监测网络运转效能明显提高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如此,全面上收国家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通过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至省级,从体制机制上有效预防不当干预,保证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积极推进政府购置监测服务,鼓励社会监测机构参与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手工监测采样测试、质量控制抽测抽查等工作,形成多元化监测服务供给格局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坚持“保真〞与“打假〞两手抓,已形成覆盖主要领域的监测类标准1141项,构建了国家-区域-机构三级质控体系并有效运转,确保监测活动有章可循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两高司法解释〞,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入刑;与公安部建立了案件移送机制,从严从重打击环境监测行为不断强化外部质量监视检查,与时发现并严肃查处了和两起环境数据造假案,对地方不当干预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形成有力震慑,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空气、水、土壤、生态状况、辐射、噪声等要素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时编制各类监测报告和信息产品,不断深化对考核排名、污染解析、预警应急、监视执法、辐射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
定期开展城市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与达标情况分析,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改善环境质量主体责任;组织开展重点地区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和降尘监测,逐步说清污染来源;初步建成国家-区域-省级-城市四级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区域和省级根本具备7—10天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与抽测,为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提供依据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每年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书,实时公开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数据,支持、APP、微博、等多种渠道便捷查询,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参考推进国家和地方监测数据联网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支持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与相关科研单位共享应用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满足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对监测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带动监测装备制造业和监测技术服务业蓬勃开展〔二〕形势需求需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海〕排污口、海洋、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开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释放了法治红利、政策红利和技术红利。
需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监测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根本依据当前正处于污染防治“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要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需要加大力度破解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防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拓展、技术研发、指标核算、标准规制定、信息集成与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监测与技术支撑的与时性、前瞻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公众对健康环境和优美生态的迫切需求与日俱增,对进一步扩大和丰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宣传引导、公众监视的容、渠道、形式等提出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对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有毒有害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放射性物质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评估提出更多诉求;对有效防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响应时效提出更高期待需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履行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等领域的国际环境公约,参与全球微塑料、海洋低氧、西北太平洋放射性污染、极地冰川大洋等新兴环境问题治理,是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根底,需要加快形成相关领域监测支撑能力,补齐短板、跟踪开展并超前布局。
需紧跟国际开展趋势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与运行体系、网络体系和方法标准体系的开展与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严密相关兴旺国家普遍采用环境部门牵头、分级管理、政府监视、社会参与的模式,以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根底,以统一的行业监管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强化监测机构、人员与监测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监测网络已普遍覆盖大气、水、海洋、土壤、声、辐射、生态等各类环境要素,点多面广但监测频次较低,根据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动态调整监测方法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监测指标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以与有关功能分类特征项目,与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相配套注重强化标准方法的法律地位和国家本级标准研发能力,实行研发储藏、检验替代、适用评估等动态管理,保持标准体系先进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分析测试手段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开展,监测精度向痕量、超痕量分析方向开展〔三〕问题挑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支撑水平有待提高两大方面,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形成海洋环境保护、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监视防止地下水污染、监视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等职责划转我部,但相关监测支撑能力较为薄弱。
部门间沟通协商壁垒尚未完全打通,监测信息共享不充分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中,各地模式和进展差异较大,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有被削弱的倾向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精细化支撑不足现有监测网络的覆盖围、指标项目等尚不能完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预警的需求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需整合优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监测能力不足,生态状况监测网络亟待加强,农业面源、农村水源地等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法规标准有待加快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作用与管理体制的规定有待完善,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尚无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行政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有待健全,海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辐射自动监测等领域标准规亟待整合统一,生态、固体废物、农业面源、核设施流出物与伴生矿等标准规需要更新补充,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应急监测等标准规缺口较大数据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局部社会监测机构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数据质量堪忧生态环境部门尚无监管社会监测机构的法律依据和主体资格,缺乏相关调查取证程序和处罚标准。
自动监测质控体系不完善,量值溯源业务体系与根底能力尚未形成,标准样品配套不足,物联网、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在质量监管中应用不充分根底能力保障依然不足国家本级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业务用房严重短缺,质量控制和技术创新引领能力不足各地监测机构能力水平的地区差异、层级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和县级监测机构能力滞后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安排、网络建设与运行保障有脱节现象环境监测装备现代化、国产化水平不高局部省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偏弱,局部地市尚未建立专门的辐射环境监测队伍,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未形成海陆空多维保障能力,核设施监视性监测系统建设和运维、国控自动监测网升级改造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二、总体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观的要求,以准确、与时、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与其变化趋势为目的而开展的监测活动,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其中,环境质量监测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与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辐射、噪声、温室气体等全部环境要素;污染源监测以掌握污染排放状况与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等全部排放源;生态状况监测以掌握生态系统数量、质量、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与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农田、城乡、海洋等全部典型生态系统。
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开展理念,坚持“支撑、引领、服务〞的定位,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为根本,以支撑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为宗旨,以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状况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根底〔二〕根本原如此——长远设计,分步实施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从整体和全局高度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开展,注重制度、网络、技术、装备、队伍等各方面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