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游词--济南灵岩寺.pdf
3页1 灵岩寺公园导游词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 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 、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 10 公里,距济南40 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 年荣获国家首批4A 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 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 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
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 处,亭阁 18 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 91 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
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 1102-1110年) ,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 ,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 年(公元1757 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2 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 ”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 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 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
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 (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 ,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 (藤胎) ,东为药师佛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 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 1543年) ,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 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 (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 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 个个口目传情, 没有一个相同的。
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 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 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 / 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 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
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3 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 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好,现在我们往西走, 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 年) ,宋淳仪五年(公元994 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 年,距今 900 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 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 “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 座,墓碑 81 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 ,塔高 5.3 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 )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 米,宽 3.74 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 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 米,宽 0.74 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 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 都是唐代造像 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