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贺铸《将进酒·城下路》原文.docx
5页宋词:贺铸《将进酒·城下路》原文《将进酒·城下路》是北宋词人贺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咏史而抒怀,而且全词笔调幽默,节奏高亢,风格豪放而疏朗旷达,嘲讽幽默而富于哲理下面是我共享的宋词:贺铸《将进酒·城下路》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将进酒·城下路》原文 宋代: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化醉乡平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城下的道路,凄冷的风露,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岸边滩头的白沙,连接着成片的蒙葭从前漫漫江河流水如今已成陆地,住满了人家通往长安韵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疲乏的过客人无水饮马不料草天下太平又变乱,函谷打开又闭关千百年来怎见不到一人有空闲? 秦末时群雄纷争国家大扰,汉高祖刘邦把天下横扫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谁知派一介使臣,送一封邀请书,他们就撕下伪装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悟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平稳安静之处活着放浪忘形,死后无需留名。
谁说公子、处士赛过萧洒爱酒的刘伶 将进酒:实名《小梅花》将进酒”是作者改题的新名 “今人”句:顾况《短歌行》:“城边路,今人犁田古人墓顾况:顾况(约73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岸头沙”三句:顾况《短歌行》:“岸上沙,昔时江水今人家蒹葭:一种像芦苇的草 “黄埃”句: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 函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函关为战国秦之东方门户,时平则开,时乱则闭 六国扰:指秦末复起之齐、楚、燕、韩,赵、魏 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 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驰单车”二句:《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欲废太子,吕后为保住太子地位,让太子卑辞修书派人请四皓,四皓应请而至单车:指使者 “裂荷”句:芰荷制衣为高士之象征语出《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此处说“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语本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接武:犹言接踵武:踪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裾:衣服的前襟。
高流:指阮籍、陶渊明、刘伶、王绩等 端:真 “二豪”句: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见刘伶《酒德倾》刘伶: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此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的深思和对人生的选择历史、社会是虚幻改变的: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从前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又太平,太平了又*: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乏累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在这虚幻改变的社会历史中,摆在作者面渐的只有荫条路:一是遁入深山做隐士,一是沉入醉乡做酒徒,因为仕进之路早巳堵塞而追思往古,历的所谓高人隐士多属虚伪,君不见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一度以隐居深山不仕新朝而名扬四海,可不久就撕下伪装住进了侯门看来的人生选择只有像刘伶那样沉入醉乡;旋浪形髌,且尽生前一杯酒,也不管死后有无名不过,作者表面上看破红尘,实质上他难以看破,也难以真正忘名,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激愤了 自然界的改变,一般比人事改变迟缓假如自然界都发生了改变,那人事改变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沧海桑田的典故,就是说的这种状况这首词一上来的六句,也是就自然与人事两方面合写这个意思词句用顾况《悲歌》“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流水今人家”,而略加增改。
前三句写陆上之改变,墓已成田(用《古诗》“古墓犁为田”之意),有人耕;后三句写水中之改变,水已成陆,有人住下面“黄埃”二句也从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来,接得非常陡峭看了墓成田,水成陆他们照旧为了自己的准备,不顾一切地奔忙着函谷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由之路关开关掩,改朝换代,然而长安道上还是充溢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歇拍用一问句收束,讥讽之意自见 “六国扰”,概括了七雄争霸到秦帝国的统一,“三秦扫”,概括了秦末*到汉帝国的统一初谓”四句,是指在秦、汉帝国通过长期斗争而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几乎全部人都被卷进去了词人说,他最初还以为商山中还留下了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老谁知道经过统治者写信派车敦请以后,就也撕下了隐士的服饰,一个跟着一个地穿起官服,在帝王门下行走起来了商山四皓最初不愿臣事汉高祖,后被张良用计请之出山,爱护太子,见《史记·留侯世家》南齐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做官,孔稚圭作《北山移文》来讥讽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又汉邹阳《上吴王书》中句:“何王之门不行曳长裾乎?”)这四句专写名利场中的隐士,表面上很恬淡,实则特别热中隐居,只是他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向统治者讨价还价的手段,一到条件讲好,就把原来自我标榜的高洁全部丢了。
上面的“初”字、“遗”字和下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不但生动精确,而且相映成趣,既达到嘲讽的目的,也显示了作者的幽默感不加评论,而这般欺世盗名的人物的丑态自然如在眼前 “高流”以下,正面结出本意《醉乡记》,隋、唐之际的王绩作,《酒德颂》,晋刘伶作,都是古来赞美饮酒的文章在《记》中,王绩曾假设“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在《颂》中,刘伶曾假设有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各一人,起先反对饮酒,后来反而被特地痛饮的那位大人先生所感化高流,指阮、陶、刘、王一辈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末三句是说,酒徒既外生死、忘名利,那么公子、处士这二豪最初不赞成刘伶那位先生,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确定阮、刘等,也就是否定“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隐士生忘形”,用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死忘名”,用《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晋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均与“高流端得酒中趣”切合)方伯海《〈文选〉集成》评《酒德颂》云:“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与酒,谓非此无以隐其干济之略,释其悲愤之怀此词以饮酒与争权势、夺名利对立,也是此意 此词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那样一些统治者及其帮忙、帮闲们的鄙视,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由于阶级性和世界观的限制,他又只知道向“醉乡”中躲避,即实行不合作的看法,这种消极的生活看法和思想感情又显示了这种进步意义的局限性很大 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来描写历那些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占了此词的大部分篇幅但起笔却从人事无常写起,这样,就好比釜底抽薪,把那些热衷于富贵功名的人都看得冷淡了,从而为下文揭露这些人的丑态埋下伏线,同时也为作者自己最终表示的消极躲避思想埋下伏线 张耒《〈东山词〉序》曾指出贺词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此词和前几首迥然不同,也可证明此点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苏轼的作品在词坛出现以后,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