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围龙屋导游词.docx
9页客家围龙屋导游词篇一:梅州大浦客家文化村导游词 各位贵宾,大家好 今日,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梅州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早在晋代黄河流域的汉人因避乱迁到长江流域和赣、闽地区这些保存着“纯汉人”血统、语音、习俗和文化的移民,被当地官府编入“客籍”,称作“客户”;他们也自称“客人”在唐末自北宋年间,他们又多次南移到广东的韶、循、梅、惠各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江西客家籍右丞相文天祥起兵为王事效力,很多客家人纷纷响应,直抵梅州战罢便散落边远山区定居后来,赣、闽的客家更是大规模地迁居至梅州这就是梅州地区广东客家人主要聚居地的历史缘由 客家人无论迁徒到哪里,当地良田早有归属,他们只能钻进山区,经常受当地土著的排挤和山贼土匪的侵扰因此,他们聚居而住,把房屋连成一起,变成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里面的生活基本设施力求一应俱全客家人依传统礼制和家族伦理秩序构建生活空间,以祖堂为中心,主次分明,体现了和谐族群的感性情怀,而且其装饰布置营造耕读文化气氛,凸显儒家思想观念有一点不行忽视,那就是他们建屋时特殊注意“风水”,选址的地理环境和住宅的建筑布局都要依照堪舆术要求,符合“堂局”的准则,追求居所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看看前面的一片稻田,在以前是半月的池塘说起半月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或了解,宏村的半月池位于整个宏村的中心,但我们眼前的半月池其地理位置并不像宏村那样,但它们都符合“堂局”的要求,对风水起着促进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们进屋前看看这座石像,他就是前面这间 “光禄第”是一座近似殿堂式的客家围龙屋,它是客家人建筑理念的最好体现,我们看看正门顶上灰塑的“光禄第”三个字,这是李鸿章的手书,它建于清光绪34年方位座东向西,地势西高东低,被认为是旺宅平面布局为“三堂而横一围”整座建筑面积达4180平方米,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101间房前有晒场,后有花顶、书斋等建筑物为土木结构,工艺精致,绘画木雕较多,算得上是堂皇大观 中堂大厅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集、议事的场所现在布置光禄第的主子张弼士的生平事迹及相关资料图文展览张弼士以创办实业获得胜利而著名中外,他艰苦创业,为的是以实业兴邦他誓言“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族”, 后来,他投身于政界,成为一名政界名人清光绪年间,张弼士曾任槟榔屿领事、新加波总领事民国初年,张弼士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等职务。
他闻名的成就,让他名列“客家八贤”之中 上堂大厅是安置张弼士牌位及实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大家请看,这大厅左侧第一间房就是张弼士的起居室正屋后与围龙边的圆弧空地就是客家称之为“花头”的光禄第上花园上花园内,种植了荔枝、木瓜等近一百零一种名优水果其中的几棵荔枝树,已有一百零一年树龄,据说还是张弼士亲自种下 11012年.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的红葡萄酒,1914年曾在山东物品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同年又获得南洋劝业会最优等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所以孙中山先生给它题赠“品重醴泉”奖匾1913年,该公司出品的白葡萄酒“美味思”也享有盛名解放后,这两种酒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名酒 客家民俗文化村除了“光禄第”外,还有很多可以巡游的地方,如我们左侧的酿酒作坊和酒局,在那里我们可以知道酿酒的过程和步骤在我们右侧有很多具有农家特色的作坊和餐馆,在那里我们可以返璞归真,感受农家文化和享受农家美食在酿酒作坊那边,还有一条极具特色的美食街,在那里我们可以吃到美味的小吃和闻名的客家菜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次巡游感受和了解传统而富有韵味的客家文化 谢丹丹 篇二:从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 从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 ——以广东梅州为例 政法1204 赵双选 121073220 摘要:围龙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而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围龙屋则更有代表性本文试图从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坚实性,平安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客家的建筑文化 关键字:围龙屋 客家 文化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改变,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梅州客家围龙屋共有2万多个,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县、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的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梅江区的承德楼,大埔县的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等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自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
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一百零一户人家,几一百零一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须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卫屏障,围 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眺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二、坚实抗侵蚀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剧烈地震,台风攻击,至今安稳无恙,巍然矗立在丛山峻岭之中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境况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立具有防卫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三、平安爱护作用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攻击,他们建立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平安。
例如,犹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瘦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原来已坚实异样,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稳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四、封闭隔绝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便利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 一关,便封闭得密密层层的 五、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浩大。
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浩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浩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来宾闺女出嫁,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聚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合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篇三:捷旅全球酒店预订 杨丽 自创导游词 客家围龙屋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缘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五凤楼、士围楼等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闻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深圳现存200余座仅龙岗区保留下来的就有一一百零一零一多座,占地面积从几千平方米至两万平方米不等,其中2.5万平方米左右的有,龙岗罗氏的"鹤湖新居'与坪山曾氏的大万世居 客家人采纳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也特别特殊不是用传统的土砖,而是加了糯米桨,稻草,甚至是蜜糖等材料,这样能增加泥土的黏性使围墙更加坚实耐用,屋内设施齐全,屋前通常会有弯月形池塘,一是可以蓄水,二是可以养鱼,符合广东人"有水即为财,和"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鹤湖新居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龙岗地区保留最为完整的客家民居之一始建于清嘉庆22年,历三代,数十年建成,规模宏大,气概磅礴,造型别具特色,最兴盛时有四代同堂,千余人居住围墙内呈"回字型"平面呈“方形“屋内布局错落有致,天街困难,就像一座迷宫,易守难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这里举办过国际摄影节,客家文化节,等等,随着多部反映客家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在这里拍摄,信任会有更多的海外人士回到中国,到这里来寻根。
感谢大家!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