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诗歌.doc
6页清代二百六十余年的诗歌,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艺术风格多样,具有特色,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诗人之多也是空前的,如近代徐世昌的《晚清簃诗汇》 ,便录入清诗人六千一百余家,诗二万一千余首,诗人数量比《全唐诗》所收的二千三百余人,几乎接近三倍诗论上也多有建树,创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清诗的成就,超明越元,可与唐宋抗衡,在中国诗歌实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又是与清代诗坛上,诸派蜂起群雄逐鹿,此落彼起,互相助进,密切相关的有清一代,诗派很多,有名而见于书传者,即近二十派之多这里择其影响较大者,按年代先后,分述如下:一.崇唐派崇唐派是清代初期产生于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1644-1661 年) 、活跃于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1662-1722 年)约八十年的一个诗派因这派诗人论诗推崇唐人,作诗取法于唐诗,故后人以“崇唐派”名之吴伟业(1609-1672 年)是崇唐派最早的诗人,也是明末清初时颇负盛名的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江苏省)人崇祯(明毅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年)四年进士,曾为东宫侍读,官至左庶子南明弘光(福王朱由崧的年号,1644-1645 年)朝任少詹事明亡入清后,被迫官国子祭酒。
他生活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时代,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忧患、国破家亡的痛苦由于作者槁木时艰,身经世变,所以发之于诗,多愤世哀时怀想故国、感慨身世之作他的诗作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或描写人民的痛苦遭遇,或暴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或抨击投降清室的大臣将领等,有的作品抒写了自己屈节仕清的悔恨情深意婉,辞藻绮丽,格调谐和,具有独特的苍凉风格他作诗学唐,叙事言情宗法元稹、白居易,格律上师承“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以《圆圆曲》最为著名这首七十八句的七言古诗,描写的是明末名将吴三桂与名妓、爱妾陈圆圆(名沅,字畹芳)的悲欢离合故事,反映了明末清初国家兴亡的大事,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对吴三桂为夺回爱妾不惜判变降清的恶行,进行了委婉的讽刺他继承了白居易讽喻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感时伤乱,哀怜顽艳,情深意婉,令人“一读一缠绵”(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之二) ,与白居易的《长恨歌》 、 《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 《两楚生行》 、《织妇词》 、 《永和宫词》等,也是他有名的作品除吴伟业以外,崇唐派有名的诗人还有:宋琬(1614-1674 年) 、施闰章(1618-1683年) 、朱彝尊(1629-1709 年) 、屈大均(1630-1696 年) 、陈恭尹( 1631-1700 年)和赵执信(1662-1744 年)等。
虽然,这派诗人都“崇唐” ,被称为“ 正统诗人”或“古典诗人”,但是,他们崇尚的诗人、诗论见解、作品思想的深广度、诗歌的风格等是有差异的,生活经历也不同如宋琬和施润章崇盛唐李白、杜甫,两人以诗齐名,号称“南施北宋”,宋琬是北方山东莱阳人,曾被旗子诬告,下狱三年出狱后,又长期漂泊、闲居,因之,其诗多写个人的失意和愁苦,情调低沉、感伤施润章为江南安徽宣城人他尊唐抑宋,主张作诗要有学力、言之有物,反对浮华空泛其诗内容比宋琬的要厚实,有较多反映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篇什又如屈大均和陈恭尹,两人与梁佩兰以诗齐名,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屈大均诗宗李白,诗法杜诗,长于五律清军进攻广州时,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其诗富有民族意识,不乏感时伤事,怀念故国、图谋复国、揭露清军暴行、关心民生民瘼的作品,风格明健如七律《偈文丞相祠》:“萧条柴市口/ 就义忆先贤/碧玉归无地丹心痛入天 /武侯师未捷/箕子道空传/终古宗臣相/斜阳麦秀边”吊古伤今,感慨良深,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无限敬仰与怀念,显示出他坚强的民族气节陈恭尹幼时,父亲即为抗清捐躯受父亲的影响,他坚持民族气节,出仕南明永历(桂王朱由榔的年号,1646-1662 年)朝,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南明灭亡后,隐居匿迹,不肯事清因而,其诗多歌颂抗清英雄人物,宣扬民族气节其七绝《读秦记》 ,借咏史表示对清王朝的不满,借秦始皇焚书坑儒讽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迫害由明入清的爱国人士:“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张煌言是明末救亡图存者,有人说张煌言的诗词“激奋而高亮,沉雅而痛快”、 “痛而不摧,郁而愈壮” (《张苍水集》附录《沈集》 ) 他的《甲辰八月辞故里》便是代表作之一,诗中写道:“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首诗作于 1664 年 8 月诗人被从宁波押解往杭州,过钱塘江时,有人投诗于船诗云:“此行莫作黄冠想,睛听文山正气歌”他看后含笑而许,写下了这首悲壮、激越、富有民族气节的浩歌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少年壮士他才高早慧,幼时即通五经,善诗文,14 岁从师陈子龙参加抗清斗争,17 岁壮烈殉国1647 年,诗人回到家乡松江,因起义抗清之事败露而被捕后被押赴南京接受审讯作者自知家乡一别,即向死途,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政治抒情诗《别云间》:“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方维仪(1585-1668 年) ,字仲贤 ,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女诗人她的一首《出塞》写道:“辞家万里戌/关路隔风烟 /赋重无余饷/ 边荒不种田/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 二.宗宋派宗宋派是清初与崇唐派同时并峙的一个诗派它与崇唐派相互争雄,相互诋讦,门户之见很深钱谦益(1582-1664 年) ,是它的开宗人物,也是明末清初诗坛的领袖字受之,号牧斋,晚年自称东涧遗老、蒙叟,常熟人明万历(神宗朱翌钧的年号)进士,授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朝时,他谄媚马士英、阮大钺,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时,他屈节迎降,为清廷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他论诗宗宋抑唐,反对明前后七子“诗必乘唐”之说,提倡作诗要“从肺腑出” ,这对转变当时诗坛崇唐复古的形式主义之风,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诗多是应酬和吟风弄月之作但他晚年和杜甫《秋兴》诗而写的一百零八首《后秋兴》诗,对现实生活、民生疾苦有了一定的反映同时,兴怀寄慨,抒发了对明王朝的怀念和对清初社会政治的不满因之,乾隆时被列为禁书如“流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有胡茄/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 后秋兴十三之二》 )抒发了故国之思,表达出作者在复国希望彻底破灭后的痛苦心情此外,宋荦(1634-1713 年) 、查慎行(1650-1727 年) 、厉鹗(1692-1752 年)等,都是宗宋派的著名诗人尽管这派诗人“宗宋”的宗旨是一致的,且大都崇拜苏轼、黄庭坚,然而,各人作品的内容、风格、获得的成就,还是有别的宋荦推崇苏轼,诗穷于变化查慎行推崇苏轼最甚,几乎倾毕生精力蒐集、研究苏诗,其补注的五十卷苏诗,在当时的苏诗注本中最为完备其诗得宋人之长,善用白描,多纪行旅和写景之作,也有不少反映现实、叙写人民疾苦的诗篇,成就在宗宋派诗人之上如他的代表作《麻阳运船行》 ,描写了船工的痛苦生活,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厉鶚推崇苏轼、陆游,历览宋人诸作,学识渊博所作《宋诗纪事》一百卷,博洽详赡,为士人推重他善为古体诗,长于写景,喜用僻典,作品多写闲情逸致,很少反映社会民生三.神韵派神韵派是清初康熙年间的一个重要诗派,以王士祯的“神韵说”而得名当时,宗宋派风靡诗坛,他们学宋,只袭宋诗的形貌,未得其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精神,以致诗格不高,大多思想贫乏,淫哇固习,流于质直,变成有韵的语录。
王士祯不满于此,提倡神韵说矫之,得以许多文士的响应,开神韵一派,成为它的领袖人物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三》所指出的:“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士祯) 、李(攀龙与王士祯同为‘ 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肤廓、钟(惺) 、谭(元春,与钟惺都是 ‘竟陵派’的代表)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竟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王士祯(1634-1711 年) ,死后十一年,因避清世宗(雍正)胤祯之讳,被改名为士正,后又改名为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于诗尊唐抑宋,推许王维、孟浩然,选编有两种唐人的诗歌总集:《唐贤三昧集》和《唐人万首绝句选》 从崇尚来看,他也属于崇唐派诗人王士祯论诗,继承唐代司空图的“自然”、 “冲淡”、 “清奇”和南宋严羽的“妙语”、 “兴趣”之说,创立神韵说所谓神韵,是指诗的神彩韵味,即境界要清远,意味要含蓄,语言要精炼,音律要流畅,要天衣无缝,不露痕迹他要求诗应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味外之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只能神会,不可言传。
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好诗应该指出:这对矫当时宗宋派的质直之谬,纠正当日诗坛上“后七子”的肤廓、公安派的浮浅及竟陵派的纤仄的遗风,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它要求诗要有意境,要含蓄,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也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它过分强调神彩韵味,忽视内容的结果,不仅将诗歌引入脱离社会现实的死胡同,成为表现封建士大夫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的工具,而且把诗歌创作神秘化,助长了当时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而这些正是当时统治阶级以诗歌来歌功颂德、粉饰升平所需要的,也说明了它的局限性是严重的王士祯所处的时代,是清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了各地的抗清运动后政权已趋于巩固的所谓“康熙盛世 ”他在清廷里,居着高官,享有厚禄,有时间有条件到各地游玩,流连山光水色,过着优裕的生活因此,在神韵说的指导下,他的诗揭露社会现实矛盾、反映民生悲苦的篇章少,大多都是“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记游诗、咏物诗还有不少歌颂皇恩浩荡的颂圣诗,这是他诗中的糟粕他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纪游诗上这类诗,反映出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描写自然景物,刻划十分工致,有独特的风格,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不乏传诵人口的作品如《江上》:“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深秋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 满林黄叶雁声多” 。
真实地描绘出古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的深秋景色,勾画出一种清寂幽静的境界又如《真州绝句五首》之四:“江千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写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境)风物、江岸情景,诗中有画,清新蕴藉他的这类纪游诗,融个人的闲情逸致于山光水色中,境界清远间淡,意味含蓄,体现了他的神韵说之精神,誉之者谓为“神品”为此,他成为清代初期继钱谦益、吴伟业后的诗坛盟主,门徒同调称他开一代诗风、是清代第一诗人四.格调派格调派是清代中期乾隆(清高宗弘历的年号,1736-1795)年间的一个重要诗派,因其代表人物沈德潜论诗鼓吹格调说,由是得名沈德潜(1673-1769 年) ,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他活至九十七岁,是位经历康熙(1662-1722 年) 、雍正(1723-1735 年,清世宗胤祯的年号) 、乾隆三朝的诗人他入仕很晚,六十多岁才举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的诗论,主要见于《说诗晬语》一书中他论诗提倡格调说,崇尚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并以此作为标准选编了《唐诗别裁》 、 《清诗别裁》等诗歌总集,颇有影响又认为诗歌发展至唐代为极盛,唐以前的古诗是唐以后的诗歌之源,据此选编了先秦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总集,名为《古诗源》 。
沈氏的格调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格、诗意,即思想内容;二是指音律、声调,即艺术形式他主要继承了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拟古复古理论而且进一步提出诗歌在内容上必须“关乎人伦日用”、 “设教邦国,应对诸侯 ”的主张;艺术上提倡“温柔敦厚”的风格,所谓“ 温柔含蓄,不可说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