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化背景下工商银行单证中心运营模式.doc
17页国际化背景下工商银行单证中心运营模式国际化背景下工商银行单证中心运营模式第 2 章工商银行单证业务早期运营模式概况 2.1 工商银行单证业务早期运营模式的形成 2.1.1 早期模式的特点 18 世纪中后期,银行与贸易结算、融资相结合,成为了国际结算和融资业务 的中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开办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各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分散式国际结算业务处理模式,即由银行分散在各个 地区的分支机构营销各自区域的客户,并由各分支机构直接处理客户的业务申 请,完成产品业务全流程的后台技术性操作和政策法规合法性,并将处理结果反 馈客户 工商银行的国际结算单证和融资业务早期就是采用这种分散式处理模式这 种分散式处理模式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直接沟通快捷有效,比较满足人们 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银行在分散式处理模式下,能够直接利用现有的银行网 点建设、网络系统布局,不需要过多的改变和调整,对机构设置不造成冲击,因 而分散式模式最先被银行接受 工商银行早期国际结算单证业务就是采用了这 种分散式处理模式,由支行网点直接接受和处理客户的国际结算业务申请,并由 其省行统一管理在分散式处理模式下,每个收单点都需要一套完整的单证业务 服务团队,实现营销、收单、政策审查、技术审查、业务操作、信贷申请、客户 信息维护、收付资金、收支申报等全流程服务。
但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持 续提高,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来自外资行的竞争压力,以及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 的要求,单纯的分散式处理模式存在的瓶颈问题逐渐暴露,对国际结算单证和贸 易融资业务的运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要求 2.1.2 早期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散式业务处理模式无法有效利用数据信息国际结算单证业务作为 一项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有着重要意义,且具有业务量 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而分散式处理模式,使大量的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分支机 构,无法实现数据集中,无法建立数据库,无法对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不利于 银行对单证业务形势乃至国际结算业务整体形势进行分析,不利于决策管理 其次,分散式业务处理模式不利于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大型商业银行自身 在国内具有分布广泛的网点布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我国商业银行纷 纷在海外成立机构分散式的业务处理模式不利于整合跨省、跨国银行国际结算 业务处理的资源,大型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的集团整体优势无法体现,由于没有 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不利于境 内外客户资源的整合,银行资金的灵活运用,自身规模效应的发挥以及风险事件 的快速应对。
再次,分散式业务处理模式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专业形象的塑造分散式处 理业务,不利于技术性审核标准的统一,不利于集团内操作口径的统一由于各 个分支机构的业务开展特点不同,其对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重视度不同,各分支 机构对单证业务的专业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国际业务不发达的内陆分支机构国 际业务量偏低,无法达到专人专岗,单证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品种甚至开展不全 面国际结算业务需要熟练掌握国际惯例和银行间实务标准的专业人员,及时掌 握外管局、海关政策的变化和对敏感国家风险的控制分散式处理模式下,全行上千个收单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存在可行性困难这种情况势必导致这类分 支机构无法对客户提供全面的国际结算单证业务专业服务,操作风险不易控制, 影响银行的信誉形象 最后,分散式业务处理模式占用大量营销人员,前后台无法分离对于工商 银行这样早期分工定位不在国际业务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营销人员无法专门 从事客户营销,也无法达到单证专家的专业程度,营销客户时没有专业技术团队 提供专业支持,营销的效果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工商银行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市 场分散式处理模式存在问题的暴露,对国际结算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模 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2.2 早期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在九十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发展国际业务的同时,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开始 了对单证中心模式的探索,西方银行纷纷设立区域国际结算单证中心,集中处理 包括单证及其相关业务在内的国际业务,境外大型银行建立了单证中心美国银 行先后在全球成立了 3 家单证中心;花旗银行全球设立了 4 家单证中心;德意志 银行将亚洲 6 个国家的单据集中在孟买的押汇中心;荷兰银行在全球设立了 3 家单证中心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单证中心模式已发展的日臻成熟,其优势得 到了充分的实践认证在确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一些银行已经开始将其已经 设立的单证中心从运营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运营成本较低的地区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较晚,在单证中心模式的尝试上也起 步较晚单证中心模式的探索和尝试于 21 世纪初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始工 商银行在对花旗银行等外资行单证中心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反复研究、论证单 证中心模式的可行性,于 2006 年 5 月成立国际结算单证中心,下设国际结算单 证中心(合肥) 、国际结算单证中心(成都) ,截至 2012 年底,单证中心完成 了集团所有境内外机构的系统投产,实现了全部境内分行和 35 家境外机构业务 的集中处理,境内外集中的收单行达到 340 家,收单点 1062 家。
使工商银行成 为国内同业中第一家完成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全业务品种集中的银行 2.3 工商银行采用单证中心模式的必然性 第一,工商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对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要求截 至 2013 年 6 月末,工商银行已在 39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388 多家境外分支机构, 与 1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61 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跨越亚、非、拉、 欧、美、澳六大洲的全球网络布局进一步加强 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作为 境外机构可以最先开展的业务,对熟悉单证业务的专业处理人员及系统提出了要 求因此,单证中心成立了海外业务部,投产使用单证中心境外系统,为境外分 行提供 7X24 小时无间断单证服务 第二,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提出了集中优势的需求在利差收窄和金融脱 媒日益影响到银行生存发展的环境下,国际银行业已经从“产品为中心”转向 “客户和市场为中心” ,通过综合化经营满足客户广泛、动态的金融需求,形成 多元化利润来源,以应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体系各市场主体功能的变化 单证中心模式下,单证中心可以后台专业化处理前台提交的业务申请并集中全球 单证业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前台营销人员营销时间和效率,利用后台提 供的专业意见和分析结果,研究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贸易服务及其他业务线条的服务。
第三,客户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的提高,资金清算效率亟待提升分散式处理 模式下,单证业务的技术标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存在地区性差异,尤其是国 际贸易量较低的内陆收单点和国际结算单证业务起步较晚的收单点,对于新出现 的结算产品无法快速的掌握,对于单证业务中的风险点也难以把握从收单点的 需求出发,单证中心的成立将最优秀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为客户提供全面、优 质的专业意见; 同时,集中处理大量业务,业务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专业水平 的快速提高,体现聚集效应,为收单点的前台营销提供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持同 时,单证中心模式下,通过账户集中管理,可以整合清算流程,加快清算速度, 减少清算资金头寸沉淀,提高了外汇资金的利用效率 第四,降低经营成本单证中心模式是一种集约化运营模式,可以在以下几 个方面降低运营成本:一是通过明确的分工和规范化操作流程,整合了过去在多 个部门才能完成的业务流程,减少了层次管理和审批环节,降低了部室间的协调 成本; 二是有效的降低了人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等机构的开办成本; 三是由于专业人才的集中,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有效的减少了对单证业务人员的 数量需求及相应的成本支出;四是采用了影像扫描传输系统等先进的电子化办公 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了日常运营成本的开支;五是 根据新的管理办法 和各系统客户端提出的新需求,单证中心系统版本不断更新,单证系统集中于单 证中心,减少了推广成本,大大缩短了新版本的推广周期;六是所有软硬件系统 在单证中心集中统一维护,一方面减少了维护人员数量,一方面维护人员的集中 也提高了系统维护的水平。
七是由于单证业务专业人才的聚集,极大的降低了培 训差旅、住宿成本等运营成本单证业务作为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其特性之一 就是容易复制,我们可以看出大规模的复制将大大摊薄成本 同时,单证中心模式在境内外的全面运营也为流程创新提供了契机当贸易 双方办理业务的银行都为工商银行时,同一套单据在单证中心审查意见只需出具 一次,大大的节约了单据在银行间流转和处理时间,每笔业务的办理速度比一般 情况快两到三天 第五,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单证中心模式下,在实现业务处 理全行范围集中的基础上,可以完成风险的集中控制由于单证中心能够实现清 算渠道的集中管理和监测,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报文也全部集中到单证中心收报 和发报,出现异常情况也有经验及时应对同时,单证中心模式下,前后台业务 权限的分离,制度办法规定后台审批人员不能直接与客户接触,从机制本身来看 极大的杜绝了员工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六,有效集中数据,改善决策能力单证中心模式下,经营数据的集中和 运营信息的集中,使得数据保存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分析人员可以根据数据信 息,做出整体业务量走势分析,某地区业务量走势,产业分布特点,特定客户的国 际结算单证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等分析,并与历史数据分析进行对比,数 据库的完整和集中有利于管理层把握本行国际业务的宏观发展,做出正确的决 策. 第七,便于开发增值服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一方面,单证中心可以为收 单点提供各种单证业务的查询服务、专业咨询服务,将国际银行间实务标准的动态情况、外管政策的变化等新的学习研究成果提供给收单点,将案例研究成果发 行出版;另一方面,单证中心还可以为其他中小银行提供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外 包服务,增加收益的同时,促进了同业间的合作交流 2.4 国内市场中同业单证业务模式运营情况 2.4.1 大型商业银行单证业务现状 大型银行的国际结算和融资业务中,中国银行具有先行优势,工商银行、建 行银行紧随其后就单证中心模式的建设情况来看,四大行均建立了单证中心, 但是业务集中程度和流程管理上有所差别四大行的总资产均已跨过 10 万亿元 台阶,从总体实力来看,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几家大型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 为激烈,客户与市场的争夺进一步加剧其中,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上仍具有传 统优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2.4.2 中型股份制银行单证业务现状 中型股份制银行中部分银行建立单证中心模式,并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业 务中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差异化发展特色凸现招商银行开办了与中国出 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的信保融资、内地分行与香港分行合作开办的内保外 贷,外保内贷、中港贸易融资直通车等特色产品;民生银行的信保押汇和出口订 单融资业务在客户与市场的竞争中表现出色。
2.4.3 外资银行单证业务现状 外资银行仍占有综合经营的先发优势 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境内银行业市 场的份额并没有大的提高,但其正不断加快“本土化”进程,并借助母行优势不 断搭建起全能化经营的平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展现 2.4.4 新型金融机构单证业务特点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快速近年来,新型金融机构例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 等发展迅速,在细分市场上竞争力较强 截至 2011 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 金融机构 692 家这些机构在细分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但是还没有综合 处理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能力,其中部分机构将国际结算单证业务外包给境内外 国际结算业务能力比较成熟的银行机构,通过代理和外包的形式占有细分市场 同时,大型央企渗透金融业,更多具有先天渠道的对手进入银行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