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语言对社会现实重构之女性文体学诠释【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doc
4页1语言对社会现实重构之女性文体学诠释论文关键词:女性文体学性别角色现实世界重构及物过程 论文摘要:文章以小说《艰辛爱情路》为例,借助女性文体学分析模式,通过分析小说中一个恋爱场景中涉及男女主人公的及物过程的类型选择的“质”与“量”的区剐,揭示习俗化父权制社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重构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习俗化的性别主义父权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它通过提倡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而赋予男性特权男性往往被认为是理智、力量和妇女保护者的化身;女性则是情绪化、柔弱、顺从的代名词性别主义要求妇女服从僵硬的性别角色模式,以此证明男人的男子气性模式与性别角色模式是相吻合的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和折射一个社会的现实…由于以上所谓传统标准的规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好”女人,一般都会以“被动” 、 “顺从”的形象出现她们总是受动于人,而非主动者而男性通常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常识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transitivity),从女性文体学(feministstylistics)的视角,对小说《艰辛爱情路》中的一个恋爱场景中及物过程的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剖析男女主人公在表达情爱上的不同表现,目的在于展示意义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重构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
二、女性文体学 西方批评界对文体学的分类常见的区分是卡特和辛普森在《语言、话语和文学》(Language,DiscourseandLiterature)一书的导论中提出的“形式文体学” 、“功能文体学” 、 “话语文体学” 、 “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 、 “文学文体学” 、 “语言学文体学”等六种不同的文体研究派别女性文体学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一支,是公开表明其政治立场的文体学,其目的是揭示性别差异在文本中的体现,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批评这种现象,提出改革的办法,呼吁人们向着男女平等做出贡献女性文体学家关心意识形态和再现;她们也对揭露家长制的意识形态感兴趣,使家长制变得不自然女性文体学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相关原理对文学和通俗文化中女性形象进行批评性地分析,从而透析性别主义的重构和再现 迪尔德丽·伯顿 1982 年对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钟形的坛子》(TheBellJar)所作的女性文体学分析堪称该类研究的发祥之作而萨拉·米尔斯无疑是第一位公开标明其著作为女性文体学的文体学家在其《女性文体学》一书中,米尔斯通过对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广告等各类文本,在字词、句子、语篇等个个层面上,就性别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为女性文体学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范例。
三、及物性理论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论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etion)其中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如何促使人类构建关于现实世界的心理图景,如何理解周围环境和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概念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及物性系统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2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研辛普森把及物性的过程分为四种类型:物质、心理、言语和关系本文采用迪尔德丽·伯顿卵在综合了韩礼德和辛普森对过程类型的分类而得出的分析模式该模式把言语过程看成外显的心理过程,把行为过程按具体情况分别归人物质或心理过程因而过程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即:物质、心理、关系、存在物质过程又次分为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物质一行动一意外发生、物质一事件心理过程分为心理一内化一感知、心理一内化一反应、心理一内化一认知、心理一外显。
因为在本文所涉及的分析类型中不牵涉存在过程,所以略去不谈 珊·维尔英指出,以上这些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句法层面上的选择是人物再现的一部分她认为如果一个人物在语篇中很活跃,能够控制自己的决定和行为,那么分析该语篇中出现的过程类型可能会发现较多的“物质一行为一主观意愿”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人物主动地选择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一个人物的行为若是包含多个“心理一内化”过程,f 也/她可能是非常内向的同样,如果一个人物的行为表现为一系列的“意外发生”过程,此人物可能无法控制自身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种概念都属于语义范畴,它们一般被用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如何以语言形式来体现 四、基于女性文体学理论的爱情场景的及物性分析 由于语言是一个具有意义潜势的网络系统,因此体现在语法形式上,它会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因此,每一个语篇的产生既是语义选择的结果,同时又是语义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每一种选择在小句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每一种过程类型的选择都会使得某一文本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特定的语篇效果因此,在语篇分析中,我们有必要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其加以识别和区分,进而推断各种选择是如何实现意义或对意义进行编码的。
下面我们随意选取伊凡·诺维奇的小说《艰辛爱情路》中的一个爱情场景,对语篇中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在本文中 Steve 是男主人公,Daisy 为女主人公) “Onemorething, ”hesaidtoDaisy,takingherbytheshoulders.Hepulledherforwardintothecircleofhisgrinsandkissedher.Itwasn’tagetting—to—know—youkiss.Itwasn’tatallpolite.Itwaspurepassion,deepandhard,rightfromthebegin·ning.Hefeltherrespond,feltthetipofhertongueagansthis,andhecrushedhercloser,leavingnodoubtabouthisfutureintentions.Whenhefinallyreleasedherandsteppedbackshenoticed£hathissatisfiedsmilewasbackinplace. “Goodnight,”hesaidpleasantly. “G’night, ”Daisysaid.Wow.(p46) 同样地,我们首先把所有参与者及与其有关的过程找出,并将其标上序号: (1)hesaid(7)(he)releasedher (2)Hepulledherforward(8)(he)steppedback (3)(he)kissedher(9)shenoticed (4)Hefeltherrespond(1O)hesaid (5)(he)feltthetipofhertongue(11)Dai—sysaid (6)hecrushedhercloser 现在我们将男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与女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分别标识并3加以分析。
以男主人公(或其身体部分)为参与者的过程: (1)hesaid=心理一外显 (2)Hepulledherforward=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受动者=女主人公) (3)(he)kissedher: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受动者=女主人公) (4)Hefeltherrespond=心理一内化一感知 (5)(he)feltthetipofhertongue=心理一内化一感知 (6)hecrushedhercloser=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受动者=女主人公) (7)(he)releasedher=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受动者=女主人公) (8)(he)steppedback=物质一行动一主观意愿 (9)hesaid=心理一外显 以女主人公(或其身体部分)为参与者的过程: (10)shenoticed:心理一内化一感知 (11)Daisysaid=心理一外显在语篇涉及的有参与者出现的 11 个过程中,男主人公占据 9 个过程,而女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只有两个除了量上的不均衡,女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在质上亦远不如男主人公为参与者的过程在男主人公为参与者的 5 个物质过程中,其中 4 个过程的受动者为女主人公,另外一个动作亦是出于男主人公的主观意愿。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对自己、对环境有着主动权和控制权而与之相比,女主人公则处于一种被动、受控的境地一一她参与的两个过程都是被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的物质过程 由以上及物性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父权制思想在有关男女的语篇中通过不同及物性选择得以体现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只可能用以建构男性主体的场所,一种不具主体性的物的所在男性的经历根据他对女性身体所做的行为得以再现,而女性的经历则被视为被动地接受 五、结论 如韩礼德所述,当我们要表述自己时,我们总会选择特定的词语来体现我们的意图,因此,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会体现出经验或认知的原型这也是为何韩礼德一再强调语言具有经验功能或概念功能,它会帮我们构建关于现实世界的心理图景从本文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可以看出,意义潜势的确是语言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所以我们说,语言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本身可以构建现实 尽管不同社会对男女具体形象的塑造有所不同,但是对性别角色的界定实际上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人们通过明确区分性别角色和为男女分别规范所谓“适当的行为举止” ,夸大了男女差异要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不仅需要理论的努力和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制度、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必不可少的妇女自身的努力。
当然承认性别歧视并不代表女性就要走向憎恨男性的另一个极端女性无法也不可能将男性从生活中完全抹去因此,对父权制的颠覆并非是彻底的颠倒性别模式,而是发展一种和谐平等的同志情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陛别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Yang,Yonglin.TheEnglishpronounofaddress:Amatterofsecompensation[J].Sociolinguisties,1988(2). [2]Carter,R.&P.Simpson, “Introduction”toR.CarterandPSimpson(eds.)4Language,DiscourseandLiterature:AnIntroduetoryReaderinDiscourseStylistics[M].London:Allen&Unwin1989:1—17. [3]Burton,D.Throughdarkasses,throughassdarkly.InRCarter(ed.)LanguageandLiterature[C].London:Allen&Unwin,1982:195—214. [4]Mills,S.FeministStylistics[M],London:Routledge,1995 [5]Halliday,M.Languagestructureandlanguagefunction.InJLyons(ed.)NewHorizonsinLinguistics[C].London:PenguiBooks,1970. [6]Halliday,M.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M]London:EdwardArnold,1973. [7]Halliday,M.A.K.&R.Hasan.Language,Context,an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