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潼关吏》.docx
4页初中作文古诗鉴赏:《潼关吏》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假如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急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很多的士卒在辛勤地修建工事草草”,劳累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美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坚固,显示出一种威猛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建潼关所赐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
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有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怀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当是潼关吏的答复了可是他好像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构造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表达,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布满了信念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缺乏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忧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骄傲,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念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观察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洁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
为什么呢?由于诗人并没有遗忘“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很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殊留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开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洁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完毕,诗人立刻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亮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勇敢镇静的印象其中“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非常精警突出,塑造出如同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