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游寒江悟山水》.doc
6页卧游寒江悟山水 ——《寒江独钓图》赏析浙美版第十三册第四单元《诗情画意》课型: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 一课时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本课是浙教版十三册《诗情画意》单元内容,主要学习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技法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底蕴、古典美学、中国文人的性情的综合性的代表它包含了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所以,让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教材要求,这一单元分为山水画欣赏、技法学习、创作练习三个部分内容,共四节课第一节课:山水画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美——追求意境美、用留白创造意境、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第二节课:学习树的画法讲授用笔、用墨、勾线、画枝、添叶、渲染等画树的方法和步骤第三节课:学习山、石的画法讲授山的形态差异及表现技法(皴、染等)第四节课:综合山水画知识,创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本课是这一单元中欣赏部分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以点带面,选择了从山水画名作《寒江独钓图》的赏析来展开,然后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一些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
在教学内容上既立足于学科特点,又从更广阔的美术文化角度来阐释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经常可以在生活的环境中看到一些山水画作品,陌生是因为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画山水画,对于山水画的理解仅限于一些粗浅的感知如何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在山水画中体现的人与山水和谐归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对于老师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联系,一般都是基于从学生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引领学生分析中国山水画特点和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感受和分析《寒江独钓图》,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追求意境美、用留白创造意境、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和艺术美(意境美、留白美、哲学美)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实践和感受,学会分析、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使学生认识和认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美难点:对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感受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师生互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每个学生都在探讨中感受到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中获得快乐。
学习方法:1、探究法本课增加了讨论、问答的分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2、举例法、对比法在本课中,通过教师的举例加强对某些观点的理解;同时强调学生运用对比法来分析问题,比如:通过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旅游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现代人旅游的方式挺多的,比如有自助游、自驾游、组团游但是在我们古代有一种很特别的旅游方式叫卧游,你们有人尝试过吗?什么叫卧游呢?教师请学生猜一猜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导入新课所谓的卧游就是通过欣赏山水画来游览山水,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今天我们这节课也来学学古人的这种游览山水的方法,也来卧游卧游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卧游”的情景,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恰当地引入到了这节课欣赏的主题中来二、 感受、分析《寒江独钓图》,了解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导语:我们今天来卧游的山水画就是这幅《寒江独钓图》,这堂课的主题就叫卧游寒江悟山水。
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山水画是看的,怎么什么是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儿再来解答利用幻灯片出示《寒江独钓图》,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这幅画教师:咱们先请同学说说这幅画里描绘了哪些东西学生回答一舟、一老翁、一江水)教师:请同学再谈一谈你看这幅画的心情学生思考回答悲凉、孤独、寂静、空疏、萧条等)教师:这样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为什么能让我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感情呢?画家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画家画出了意境教师:对意境的追求可谓是山水画的主旨,意境也是山水画的灵魂,它让一幅山水画变成一首诗中国画初看往往平淡无奇,像一杯白开水,但当你感受到画面中的意境的时候,就像一滴墨滴在那水中,氤氲化开成许多美妙的感受出示幻灯片,再展示三幅山水画(图片1、2、3),请学生谈谈对它们意境的感受教师:通过对这几幅山水画的欣赏,你们觉得欣赏中国山水画能只简简单单的看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所以我们这一课叫卧游寒江“悟”山水而不是“看”山水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会不仅看到了画家画了些什么,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那种意境之美三、 和诗《江雪》对比,看看画与诗有什么不同,了解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教师:这幅画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首著名的诗,你们知道是那一首吗?学生:柳宗元的《江雪》。
教师:这首诗写的特别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好不好?教师与学生齐颂《江雪》教师:刚才我们在诵读《江雪》中发现,其实诗和画中所描绘的景物像又不像,请同学们看看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学生:诗里有千山,有万径,但画里这些都没有教师:那你们说说如果我们把画里加上“千山”和“万径”你们说好不好学生思考分析教师:说不好的同学为什么说不好呢?学生回答这幅画的意境是表现一种空疏、渺远和孤独,画上这些“千山”、“万径”以后,这种感受就减弱了另外,不画的可以让人产生想象,想象的景物往往更美妙教师:很好,这说明在艺术创作当中是不是画的、写的越多越好啊?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在艺术创作当中有时候少反而比多更耐人寻味,老子曾在《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艺术中往往“以少胜多”的道理,中国画里把这叫做留白教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大家典型的留白作品(梁楷《太白行吟图》、齐白石《蜻蜓图》),让学生感受分析设计意图】通过诗和画的对比,既让学生明白了诗与画的不同,又深刻理解了中国画中留白的作用和美四、 深入分析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方法1、出示一张全白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的留白好不好?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很多同学已经感觉到了留白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但留白是不是就是简简单单留下一些空白呢?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张画的留白好不好?出示一张全白的作品。
学生回答不好)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好?学生回答这样全白的作品令人无从可想可感,没有意义,感受不到什么意境教师总结提升:中国画中的留白 (“无”)要产生意境必须借助于描绘的东西(“有”),而描绘出来的东西(“有”)要生发出更多的意境往往要借助于留白(“无”),这就是国画理论中常说的“有无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以《寒江独钓图》为例和学生分析,体会这一理论设计意图】通过对全白的作品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并非是简简单单留下一些空白,而是要和描绘的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美妙的意境五、 分析《寒》中所描绘的渔翁形象,理解这幅画要透露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师:刚才我们再看《寒江独钓图》中很多同学都觉得画面有种空旷孤独的意境我想问问大家,在这么孤独的环境中你愿意在这寒江上垂钓吗?学生回答不愿意,不能忍受这份孤独教师:哪我们来看看画面中渔翁他乐不乐意在这种环境中垂钓呢?教师将渔翁形象放大,学生观察分析,请学生说说他感觉到的渔翁学生回答画中的渔翁并不凄苦,反而怡然自乐教师:我们发现渔翁并没有像我们一样非常不乐意或者表现出很凄苦的样子,反而是怡然自乐你们觉得什么样一个人才能这样呢?学生分析回答。
热爱山水,以山水为伴的人才能这样教师总结提升:渔翁是一个热爱山水的人,他已经把自己溶在山水之中了,和山水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们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我们再一次体验这幅画中的景象,你似乎会发现,这一舟一翁一江水似乎在这一瞬间凝住了,成为一种永恒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画面中的情景,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分析画中渔翁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继而理解中国山水画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提升学生对山水的认识六、 分析作者以及作者马远的艺术特点教师:在《寒江独钓图》里,画家描绘了这样一个渔翁,他为什幺要描绘这样一个人物呢?学生回答大概是作者也希望像这位渔翁一样过这种与山水为伴、悠然自得的生活吧教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作者马远设计意图】这节课没有像往常的课那样先介绍作者,而是把它放在这里,这是因为经过前面内容的铺垫后,学生在这时产生了解作者的好奇和渴望这样来介绍作者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也能加深理解这幅画的含义七、 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出示一张西方风景画,请学生与前面所讲到的中国山水做一个比较,谈谈两者的区别学生争论回答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在创作中主要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而中国的山水画是从写意的角度出发,所以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也是两种不同的美,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总结:对于刚才的问题,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老师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感受尼采曾经说:最高贵的美是这样的:它往往并非一下子把人吸住,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可是在它悄悄地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中国山水画就有这样的美设计意图】通过和西方风景画的对比,既让学生明白了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更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引用尼采的话提升了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美的感受八、 课后延伸留白作为中国画一种重要的构图样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让意境更加深远,回味无穷1、为什么在有些山水画中却留白很少呢?2、在西方的艺术中有没有类似的“留白”作品呢?【设计意图】留下这样两个思考题,既补充了课堂内容上的不足,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绘画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内容九、课后反思这节欣赏课,我一直在反复的思考,到底怎么去设计好?在平时的美术课教学中我也进行多次修改,可以说教学设计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得第一次上这节课时,由于内容太单薄——只停留在意境的感受上,上了二十几分钟就草草结束了当时,我站在讲台上一脸的尴尬;而再看现在的教学设计,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内容已经比较充实,重点突出,环节也很紧凑了在与教研员多次的交流中自己感觉在课堂教学上也获得一些进步我也从中获得一些教学上的经验,尤其是上欣赏课的经验在此,做一下总结:一、寻找合适的“目的地”有人做教学设计喜欢先找出发点,而我喜欢先找“目的地”这里所谓的“目的地”就是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它包含着你的讲授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并最终让学生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我觉得“目的地”就是一节课的落脚点,它像一个灯塔一样引导着一节课的走向只有目标清楚了,你才好决定从哪里走,怎样走,是坐船过去还是乘车到达这一节欣赏课是谈中国山水画我看了一些同行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