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甘肃苦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45211209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7.4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苦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调查报告苦水高高跷一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二月二”社火是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一项盛大的节庆活动,苦水之所以能成为一块 非物质文化积聚的宝地,二月二的社火是分不开的而,二月二”社火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 说我们来到苦水街村,走进了一座古朴的院落(图一),见到了我们要寻找的老校长,他 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苦水的民间传说. . .. . .苦水街从关帝庙分开,分成南北两街早在朱元璋时期,这里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从兰州到临洮,再过青海,后回兰州经过黄河的这条路和沿黄河向西过西固到河口南站渡口 的这条路都要经过此地,这里便成了丝绸之路进河西的第一个关口,亦属军事要地,常有部 队进驻后来的元朝也在此进驻部队,这个地方也就因此慢慢地发展起来了环抱苦水街村的两座山,西面是青土山,东面是黄土山在古时侯,研究地理的人便说 这里风水好,认为这青、黄二山是两条龙,也恰恰是有了这两条龙的保护,才让苦水成为出 了兰州向西走最好的地方,而越往西走,则越荒凉这里水果、蔬菜、水稻、棉花等都能种传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来到这里后,也觉得这是一块宝地,认为二龙相佑定出贵人所以他决定把这两条龙赶到南方去,寓意让南方出人才。

      可是刘伯温却怎么也赶不走它们 最后他决定,既然赶不走就杀掉东面的那条黄龙是雄龙,而西面的则是雌龙,他先斩杀东 边的这条雄龙据说当他把雄龙斩断后,雌龙急了,便要跑来相救,刘伯温便又把雌龙也斩 断了此后,这东、西二山便出现了两条斩龙觇,据说长山岭的斩龙觇就是刘伯温斩龙后留 下来的图四)传说归传说,但是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苦水的人们感觉到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山清水 秀的苦水,开始变得荒凉,庄稼也连年欠收人们便开始寻找原因,最后才发现,原来保佑 他们这块土地的两条龙被刘伯温斩杀了人们觉得,要想让这块地方再好起来,就必须让这 两条龙复活所以就用纸扎了两条龙,北街扎黄龙,南街扎青龙黄龙、青龙扎好后,所有 的僧人、道士都来做年祭,想办法让两条龙复活于是就在斩龙觇处放了各种药物,目的是 想让伤口愈合没想到后来庄稼竟然慢慢的变好了,人们觉得自己的方法起作用了,那就证 明他们做对了,所以便规定:在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南街扎青龙,北街扎黄龙到舞龙时, 南街的下,北街的上,两龙相会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六百年不变苦水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可谓丰富多彩,有高高跷、太平鼓、铁芯子、木偶等最早申 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高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从表演的风格上分为“文跷” 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苦水的高高跷就属于文跷它起源 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的跷腿最高的约3.5米,人踩上去超过5 米,跷腿用松木制成,脚蹬用柳木,重量约20余斤如(图五)(图五)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 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它作为“二月二”社火的主要节目,能达到 这样出彩的高度,有其独特的原因苦水的社火不同于别处,一般的社火都是表演型的,而苦水的社火带有比赛的性质南 北两街社火一相会,就会比较谁家的更好既然青龙黄龙无法作比,便比高高跷这两家一 竞争,高跷便一年年高起来,由原本的高跷变成了高高跷苦水高高跷是一种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它产生至今,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没 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居住在当地的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口传心授,自娱自乐,但是没有谁 去记录、挖掘、整理、采访报道这种极为独特的民间艺术高高跷的传承人薛树华老人也是 由他的父亲教会了他这门艺术苦水的社火声势颇大,每年有五六万人观看,而且逐年都在增加据薛树华介绍,现在 苦水街能踩高高跷的有一百多人,大多是年轻人,以中学生为主力。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许 多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被人们逐渐忘记的现在仍有很多人喜欢高高跷,愿意学习这门艺术踩高高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踩高高跷离不开先 赋条件:即腿形要直,腿部力量和腰腹力量要足够大如果身体条件不足,是无法踩着二十 多斤重的高高跷行走的,更不用说表演了其次,踩高高跷必须从小逐级踩起,五、六岁的 时候就要踩一米高的小高跷,十一、二岁踩两米高的中高跷,十六、七岁就开始练习踩三米 以上的高高跷再者,要想踩着二十多斤的高高跷并做一些戏剧中的动作,没有长期的练习 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是根本做不到的然而,就算是存在着这样的困难,仍然有许多人喜欢 并学习这门艺术,并且踊跃参与表演,现在的高跷队就是以学生为主力以前高高跷只有男 性来踩,但2006年开始也有了女性的加入高高跷一般扮演的是戏剧中的角色,每一出中 都有女角,以前都是男的扮女的,现在女角由女性来扮,无疑使节目增色不少薛树华是南街社火会的会长,组织每年,二月二”社火的表演每年正月期间他就要组 织人员排练,并分配任务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村民才会有组织地加紧练习,而平时就全靠 自己的兴趣以前的高高跷完全就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活动,由于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 护,在2006年申请首批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并取得成功,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如 何发展并使外界更多的了解到这门艺术,是苦水人们关心的问题高高跷曾被邀请在兰州表 演,受到兰州人民的一致好评,但也只有这一次走了出去原本打算去天水表演和2007年 去美国德克萨斯州表演都因为存在多方面的困难而没能实现平时无法组织大家训练,不能进一步提高踩高高跷的水平,许多人仍然停留在仅仅会走 一下而无法进行更多的表演从而缺乏观赏性是苦水高高跷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仅仅依靠正 月这一个月的排练是不会对高高跷技术有太大的提高的,因为高高跷本身难度极大,不经常 练习就无法做到熟练文化站站长富参正发说道:,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要有更好的观赏性,而 不经常训练,观赏性的提高也无从谈起要想组织人们练习,就需要有资金来支持,现在 的情况是没有任何资金尽管人们非常喜欢这门艺术,但迫于生计必须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去,大多数会踩高高跷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无法在平时练习,而学生们又因为学习任务 繁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想要提高踩高高跷的水平,就要组织人员经常训练,但没有财力的 支持就无法得到人力的支持,训练也就无从开展高高跷本身的高危险性也成为限制高高跷发展的又一难题每年的社火组织者是小心又 小心,尽量让表演者少做高难度的动作,减少危险的发生。

      但如果要外出表演,高难度的动 作就不得不做,加上对地形不熟悉,很容易出事故而现在每个家庭家里的孩子少,父母都 对孩子宠爱有加,不太愿意让孩子们表演曾经就有一个高中生踩高高跷时摔倒结果腿骨骨 折,花了 5万元钱才医治好尽管人们仍然热爱高高跷,但这件事多少会增加人们心中的担 忧但是娃儿们还是争着踩高跷,因为他们喜欢薛树华笑着说道总的来说根本的难题还是缺少资金没有启动资金无法组织一支表演队伍形成一个文化 产业,像太平鼓那样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外出表演缺少经费,仅有的一次去兰州表演,表演 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低微的报酬仅仅能解决吃住问题同样也无力置备更多的表演道具, 一副高高跷就需要100多元的制作费,还有服装、道具等,一直以来都是村民们集资置备的 在向苦水镇镇长朵田礼问到这个问题时,镇长表示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尽管提高高高跷的 水平需要平时训练用的经费,但政府要把不多的钱用在发展农业和工业上,建设水利等基础 设施,提高苦水镇人民的生活水平,无力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虽然高高跷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国家也已拨下20万元支持高高跷,但落实 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高高跷的发展还是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仍是人们自娱自乐,一代 一代传承的民间艺术。

      但好的一点是被列为非遗后,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民间艺术,并 开始重视它民俗专家王光普对苦水人民特别赞赏,认为他们能把这一种民俗文化经历这么 多年还能这么完整的继承下来确实不简单,而苦水人们也以一颗虔诚的心继续深爱着这些艺 术但是娃儿们还是挺喜欢的薛树华笑着说从他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传承人的欣 慰,这个文化丢不了,只是要我们更好地去发展它莫让绽放的艺术奇葩凋零——永登县苦水镇木偶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困难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北宋时期被称为傀儡,农村人也将其叫做泥头子,据《东 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就已有木偶表演,它形似双簧神似戏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文化结晶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也早在明朝中期就已有木偶传唱,1952年时,王培德等老 艺人在兰州演出十余场,深受兰州人民的好评,同年还参加了全省的木偶戏汇演,《游园》 一折荣获二等奖,誉满金城然而在半个多实际之后的今天,在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 冲击下,木偶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11月2日,我们来到了永登县苦水镇,找到了曾经的木偶奇人王培德的孙子王克福 如今的王克福已是一位年过六十满头银发的老人了,谈起木偶,老人立即热情地向我们介绍 起来。

      木偶戏看似简单,可要真正学好也不是件容易事,既要学会撑杆,又要学会唱秦腔, 撑杆人的一举一动都要与秦腔的节奏相配合王克福说,,我的爷爷王培德是这方面的全才, 既会吹拉弹唱,又会做木偶、撑杆,城里的戏班子要表演木偶戏都会请爷爷去唱,可谓是这 一带的木偶霸主了我打小就喜欢木偶,所以爷爷把他的木偶全部都传给了我可惜还未等 我学成,爷爷就去世了,所以我只会撑杆,并不会唱秦腔、做木偶说到这些,王克福不 无遗憾王克福先生还带我们去参观了爷爷留给他的一百多年前的木偶(图六)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木偶也被西北师范大学没收了,文革结束后只给他退回一 半的木偶头,衣服乐器多数都已丢失,还有一些珍贵的皮影则已完全不见了踪影虽然还回 的这些木偶头中一些被损坏,但仍可看出老一辈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做工精巧,这些木偶 大多数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虽然添上了岁月的沧桑,但面部表情的雕刻仍然栩栩如生, 有凶神恶煞般的二郎神,也有和蔼的沙弥像这些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民俗是非常有用的,可 是它的保护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保留原貌,这些古代留下来的木偶头不能再翻新,所 以保护就更加艰难了我们看到很多木偶头都有些发霉了,但王克福老人也只能将其装在旧塑料袋中,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晒晒而已,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保护方法。

      为了迎合人们的喜好,王克福老人也对古时的木偶进行了一些创新,原来的木偶衣服只 有六寸长,王克福现在新做的一些木偶服则有两尺六寸长,木偶头也是以前的四倍大现 在的人们都喜爱大的木偶,这样看起来更形象,但对撑杆人的力量要求也更高了,一个木偶 完全装扮好大概就在15斤左右,还要跟着戏剧情节进行表演,是很累人的我现在又做了 一种空心的木偶头,比如《斩美案》中秦香莲的头像(图2),外观看起来并无多大差别, 但重量却轻了一些王克福老人还为我们完整地组出了包公的木偶扮相,形象确实更为逼 真,但重量也着实增加了不少图3)(图七)王克福老人现在最担心的是木偶的发展问题,他这两年一直在申请国家非物质类文化遗 产的保护,但都没有结果缺少宣传,又缺少资金,木偶本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但是 没有人重视,现在却变成了私人的玩物去年王克福曾和村上的十几个人一起在兰州的黄河 风情线、白塔公园、五泉山公园表演过,每天给他们一千元的酬劳,不包食宿十六七个人 每天的食宿花下来就得六七百元,一千元的酬劳实际上所剩无几,但有表演机会时,王克福 仍然非常高兴,他说:,我出去表演,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宣传,让大家知道,我 们这里还有木偶。

      表演赚到的钱连做木偶都不够,县政府只是给了他500元钱、一些旧衣 服所以,到目前,王克福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对木偶的一腔热忱在投入与王克福一起进行木偶表演的,还有胡学文、王克勤、王真、周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