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星城理论.doc
5页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 [摘 要]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一、卫星城的产生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从其基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卫星城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卫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意识等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赖于卫星城的产业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通运输条件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度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其基本特征是以一定规模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兴建一圈较小的城镇,形成一个市镇组合群二、卫星城的发展1.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设卫星城的可能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都市病”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城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例如,选择建设“卧城”为基本功能的卫星城,则应有地势较平坦、地域开阔、环境污染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地区而选择建设有很高产业功能的卫星新城,则应视产业特色而决定选择对象3)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这样,也吸引企业及其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择和居住区的选择4)卫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区设施条件卫星城的建设,除了产业发展之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
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卫星城的建设由20 世纪20 年代的转移居民居住区的单一功能的“卧城”,发展到60 年代以密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即十分注重卫星城各类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又建设了工业、商贸、交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因而使其很快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新兴城市2.卫星城的发展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中,卫星城大量出现英国等国的特大城市周围尤为突出规划设计的卫星城市打破了以往对母城过分依赖的模式,开始注重强调卫星城的功能健全和相对独立性,最初的卫星城建设也逐步演变成“新城”建设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卫星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20世纪初中叶开始大力建设的卫星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已经被不断蔓延的城郊化发展所“淹没”,逐步融为一体卫星城与母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十分广阔的大都市区由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他们的许多特大城市发展已打破几十年前的郊区化和当初卫星新城的概念与地理界限,形成了在大都市周围内数千平方公里的都市区;以前的中心城区、内城区、外城区以及原来临近的辅城和卫星新城等中小城市,同中心城市之间的意识界限已相当模糊,已经绵延相连,形成了大都市圈。
因而发达国家的政治家、行政官员、专家学者相应的不再多谈论建设卫星新城的问题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他们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仍然处于向心化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因而近些年来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及联合国的有关机构报告中,十分关注特大城市发展中的卫星城新城建设问题3.卫星城的发展趋势100 多年来,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想主张有很多,这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大都市及其卫星城未来发展的道路问题除了前述的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恩温的“卫星新城”外,这些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大都市发展的集中化道路和分散化道路两大类1)主张集中化道路的大都市发展理论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 年,法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克服大都市“城市病”的出路,在于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他主张提高中心城区密度和住宅大楼高度,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大力改善城市交通,全面改造城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概念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1923 年,美国著名规划师伯吉斯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在该模型中,他将城市划分成统一圆心的五个环形区域,这五个环形区域由于每一环向外面一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的不断扩张。
在这样的工业城市中,布置有各类工业企业,形成上规模的工业区;离工业区不远处就是很大的居住区和各类市政区,具有设备齐全的公共设施与机构,两者之间既有大片绿化隔离又有快捷的交通设施相连2)主张分散化道路的大都市发展理论城市也像所有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建设发展的原则是生物界那样的有机秩序原则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已经没有必要将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现在最为需要的是如何将人类从拥挤不堪的城市中解脱出来,大力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非常广阔的、低密度的、将生活居住和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城市形式——“广亩城市”,这样的城市是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三、中国有关卫星城的理论在黄文忠主编的《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一书中将我国卫星城的发展分为三类:首先是港台地区的卫星城发展由于卫星城建设开始的较早,现阶段卫星城发展较为成熟,因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类似,卫星城发展过程中,与母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次是我国大陆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发展这些城市的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因此,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建设步伐都非常快,都市化倾向相当明显由于城市人口大幅度攀升,城区面积相应大规模膨胀,在这些大都市周边的邻近地区正在迅速崛起一批新兴的卫星城,而原有的一些卫星城经过长期发展已经与大都市城区连绵相连,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向大都市区演化。
第三类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都市的卫星城发展这些中西部地区的大都市一方面正在出现集聚式的大城市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清醒地认识到周边卫星新城发展的重要性,不少特大城市在原有城区周围规划并开始兴建卫星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