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论语》源流考述.doc
4页《论语》源流考述刘觅知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在先秦即为显学,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即进” (《汉书·董仲舒传》 )的对策之后,更上升为官方思想两千余年来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刻是其他任何学派的思想和外来思想无法比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 时至今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版本很多,各家的注释也各有不同本篇拙文打算对《论语》的版本源流做一个粗略的考证,以咨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一)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不同于其他先秦子书,有个很怪的名字,后世学者因此很费脑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概念(1) “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 “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 “论纂”起来的意思。
(2) “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不过,对此论述最为详细的是郑玄北宋初年,刑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郑玄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次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 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 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东汉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 ”元代何异孙在《十一经问对》中主张“论语” ,是“讨论文义的书” 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则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未必与事实相合今人徐中舒通过对《左传》 、 《国语》等先秦文献的研究提出:一直到春秋时代,历史记载仍有靠瞽蒙(盲人)背诵,口耳相授的瞽蒙传诵而经由后人书于简牍的就叫做“语” 。
这种传习方式恐怕不止于春秋战国秦汉之间,很多典籍可能还是靠着这种方式在这个学术流派中流传这正应了郑玄的“口耳相授”的说法我比较相信郑玄的注释二) 《论语》一书结成的时间和作者最早提到“论语”两个字,并将其当作书名或篇名来引用的,是《礼记》中的《坊记》有这样一段话:“子云,君子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知:《论语》一书的得名必须早于《坊记》的成篇虽然《礼记》诸篇的年代问题,历来都很聚讼唐朝初年成书的《隋书·经籍志》说《礼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河间献王所得孔子弟子与其后学所记;二是西汉未年的大学者刘向考核经籍整理出来的后经戴德、戴圣相继整理删减,成为今天的样子所以,今本《礼记》又称“小戴礼” 还有,1993 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文献中,有一篇显然就是今本《礼记》中的《淄衣》 郭沂先生考察了郭店出土的文献后认为:《子思子》一书原来就叫做《中庸》 ,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子作中庸”的“中庸” ,而今本《礼记》中的相关篇章原来都是《中庸》一书的篇章(见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 ) 由此推测, 《论语》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期。
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 ) ,近代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 ) 另外,近代学者钱穆认为《论语》成书于战国未年(“则论语之编辑,或在周未秦时?今考书中多有战国未年人串乱之迹 ”《论语要略》第一章序说) ;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认为《论语》成书于公元前 479 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 400 年(子思卒年)之间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於学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另外还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个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杨伯峻《论语译注》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刘向说, 《论语》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何晏《论语集解序》引) ;刘歆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 ;匡衡说:“《论语》 , 《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汉书·匡衡传》 ) ;王充说:“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言行” (《论衡·正说篇》 ) ;郑玄说:“论语乃仲弓,子夏等所撰定”(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该书《论语音义》又称:“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增加了子游) ;《论语崇爵谶》说“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 ;赵歧说:“七十子之畴,汇集夫子之言,以为《论语》 ”两汉学者去孔子未远,其说应该有相当的根据不过,由于《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场笔墨官司也就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继续吸引着后来的探索者。
唐代柳宗元的《论语辩》认为:“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也 ”(《柳河东集》卷四) ,宋代的程颐在曾子弟子之外,又加上又子弟子,以为“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书独二子以子称” (朱熹《论语集注序说》引程子语) 沿着这条称谓不同的线索,宋永亨因《论语》对闵损称字不称名,认为出于闵氏(见《经义考》卷二百十一引) 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近代学者郭沂先生认为《论语》的编撰者主要是孔门中“德行”与“文学”两科的学生和他们的门人,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游,子夏等等 (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 ) ,郭沂先生主要通过对郭店楚简,今本《礼记》等的相关章节,与《论语》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他的结论与郑玄的说法比较接近,论证也很令人信服各家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同,但认为,《论语》为孔子弟子编撰却是非常一致的不过成书时间则众说纷纭四) 《论语》的版本和真伪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 《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 , 《齐论语》 , 《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鲁论语》有二十篇,汉代的龚奋,夏厚生,夏后建,萧望之,韦贤,宣城,扶卿等人传授之由于主要在鲁地的学者中传习,故谓之《鲁论语》 ,汉时还有《论语解》十九篇,均已亡佚现有清于鬯撰《新定鲁论语述》二十卷,钟文丞撰《鲁论语》一卷,徐养原撰《鲁论语续考》一卷可作参考《齐论语》则主要在齐地的学者中传习,全书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只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 篇次也和《齐论语》 , 《鲁论语》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所谈的多是玄学,有汉代的王卿,庸生,王吉,朱畸,贡禹等人传授由于是齐人传授之学,故谓之《齐论语》 ,此书也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齐论语》一卷,清王少兰辑《齐论语问王知道逸文补》一卷《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禹先学了《鲁论语》 ,后来又讲习《齐论语》 ,于是他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仍以《鲁论语》为根据, “采获所安” ,号为《张候论》 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世也皆用此本,于是《齐论语》 , 《古论语》大半都失传了。
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嘉平石经》就是用的《张候论》 《古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且其字为蝌蚪文,故谓之《古论语》 ,当时并没有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语》 ,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 (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 《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是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照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尤认为出于王肃之手这已笔墨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 )此书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古论语》六卷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 , 《古论语》 ,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论语注》 (简称:郑玄本) ,并加以注释这样三家的差别就被泯灭了五)略谈古今“论语”注释书籍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著作,真是举不胜举,可谓“汗牛充栋” 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此外还有他所不曾著录和不及著录的,又还有散见于别的书籍中的大量零星考证材料,更是不计其数了笔者愚笨,在此仅略举下列一二东汉末年,郑玄(127-200)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 、 《古论语》 ,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论语注》 (简称:郑注本) ,并加以注释。
郑注本在唐代以后就不传了,有敦煌遗书本残卷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有以下几种版本:第一,唐卷子本,卷子起源于简策在现有残存的唐卷子中, 《论语》注释只有三种:(1) 《论语郑玄注》残卷,内容是《为政》的后半部分和《八佾》 、 《里仁》 、 《公治长》三整篇 (2) 《论语·子路篇残卷》 ,只存九行 (3) 《论语郑注述而至乡党残卷》四篇第二,辑佚本,有:宋王应麟辑《古文论语》二卷附录一卷、清王谟辑《论语注》一卷、清袁均辑《论语注》十卷、清孔广林辑《论语注》十卷、清宋翔凤辑《论语郑氏注》十卷、清马国翰辑《论语郑氏注》十卷、清黄奭辑《论语》一卷、清王仁骏辑《论语郑氏注》一卷、民国龙璋辑《郑玄论语》一卷等九种魏国时,何晏(190-249)等五人著《论语集解》 ,十卷,此为汉以来《论语》的集大成著作,为现传最古的《论语》完整注本南朝时,梁代皇侃(488-545)编纂《论语义疏》 ,十卷,它是在《论语集解》基础上作疏,也是南北朝义疏之作完整流传至今的惟一的一部书,对于研究义疏体著作有重要意义唐朝时,贾公彦《论语疏》 ,今不见传,见《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宋朝时,邢昺(932-1010)等人编纂的《论语注疏》 (又称《论语正义》 ) ,原为十卷,后人析为二十卷。
其单疏本现已不传,只传有注疏合刻本,以阮元南昌府学本为最佳,并附有校勘记 《十三经注疏》所收为此本此外,朱熹的《论语集注》也是一个重要注本 《论语集注》 ,共十卷,南宋朱熹(1130-1200)编纂是宋代《论语》注释的集大成者现传最早的《论语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