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科分区救治制度.docx
5页急诊科分区救治制度 篇一: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榕城区中心医院 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 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 分级分区原则 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 分级标准 ⑴ 1级:濒危患者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 2级:危重患者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 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 3级: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 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 4级:非急症患者 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4、分区情况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绿区 ⑴红区:急诊抢救室、监护室适用于1级和2级患者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⑵黄区:危重症专用诊室、危重症观察室适用于3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者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⑶绿区:诊疗区适用于4级患者 篇二:急诊分区救治 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为保障患者健康生命权,进一步提升我院急诊科救治水平,急诊科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
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将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三、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四、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五、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务科 篇三: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急诊分区救治制度 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将有效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是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是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三是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四是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五是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意见指出,要坚持推进预约诊疗服务,继续推动在公立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稳步向二级医院扩展制定统一的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把预约诊疗与病案管理和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患者预约就诊的比例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院建立分工 1 协作关系,做好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医院间的预约转诊服 医务科 2 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