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南阳市淯阳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8页河南省南阳市淯阳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项“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和C项“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和世界银行无关,而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因此D项“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错误2. 在英国工业化早期,“藐视市政当局成为一种风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谁要描写笨蛋,他就写个市长或镇长;如果他要写一帮傻瓜开会,他就描写市议员们的开会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自由放任之风盛行B.产业变革加深社会对立C.政府官僚主义严重D.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参考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藐视市政当局成为一种风气”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思想,表明当时的英国自由放任之风盛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社会的对立;C选项错误,“藐视市政当局成为一种风气”主要是受到自由放任之风的影响,不能表明政府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D选项错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与“工业化早期”的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的加强 B.自由主义的推行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参考答案:C4.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认为解决当时这种态度最恰当的方法应该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资产阶级共和道路C.革命力量大团结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参考答案:C近代民族工业的困境从材料“,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可以看出在允许日本投资设厂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极大地排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的困境的情况,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的民主与独立,故选C5.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殖民扩张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参考答案:A题干逻辑关系: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输入新产品、投入大量金银、殖民主义→扩大为世界市场→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题干强调的应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实际上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都没有涉及,但只是某个方面,不是整体的归纳,不符合“最主要的含义”6.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参考答案:C7. 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一度备受青睐主要取决于:A 新中国与美国关系紧张 B 新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广大人民追求艰苦朴素 D 苏式服装体现了时代潮流参考答案:B8.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C.以民为本,兼听纳谏 D.以农为本,精兵简政参考答案:A 9. 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国家财政总支出国防费支出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1951122.4952.6442.971953220.1275.3834.241955269.2965.0024.141957304.2155.1118.12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参考答案:A10.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 B.戏曲 C.说书 D.绘画参考答案:B11. 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
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 A. 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C.科举高第入翰林,是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 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参考答案:C12.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幕,虽城中亦然,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霄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占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参考答案: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家庭手工业材料所述“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表明是和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主题围绕家庭手工业展开,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衰落,故B项错误;“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C13. 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
这一法令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B.完善了生产资料私有制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这一法令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法令主要是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并未涉及产品的支配;依据材料中“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等信息可知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不是该法令的影响,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参考答案:C15. 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A.商品经济达到了较高水平B.手工业生产规模大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D.容易形成封建割据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田庄内部“闭门成市”,基本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必依赖田庄外面的市场,在田庄内交换即可满足,说明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故答案为C项田庄内部的交换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反映“生产规模大”,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6.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参考答案:A17. 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参考答案: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分析: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根据题意结合近现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演变.解答:从图中的年代可看出,这个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后与中国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与中国关系恶化,联系较少.根据所学,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美关系起伏不断.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故B正确;而鸦片战争时期,德国还未统一,苏联还未出现,中日也未有联系,故ACD排除.故选B.【点评】中美之间是关系是随着国际环境和中美国家实力的变化不断改变的. 近代史上美国一直以对中国的侵略为主,只有二战间建立了同盟关系,建国后到70年代初一直敌视新中国,1972年,美国希望通过中国牵制前苏联,中美关系缓和. 苏联解体后,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对华政策转变为接触加遏制,导致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因双方在多领域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中美关系的主流仍将是积极的.18. 15世纪,英国的商人对农村中凡是能够取得收入的产业包括耕地、牧场、园林、码头、磨坊等都感兴趣。
在年景好时,土地收益比经商所得低不了多少到17世纪商业资金的主要投向则是商业、海上探险与殖民地开拓以及工矿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