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哪一种视角更有优势-读《新闻写作方法论》有感.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025103
  • 上传时间:2022-03-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0.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哪一种视角更有优势读《新闻写作方法论》有感                    ■苏南新闻界的老前辈艾丰,他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相信许多新闻从业者都读过这本书,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们,对这本书更是耳熟能详因为这本《新闻写作方法论》不仅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它为大伙如何就采访到的材料变成报道,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在书中,艾老师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新闻写作的特点、规律、基本要求及主要样式,例如倒金字塔、层层递进,等等这些明确的理论知识,包括“变笔”、“跳笔”等新闻写作技巧方法,给入门者一块敲门砖,给从业者更多的理论支持像这样的书,笔者认为应该作为工具书来对待,随时翻一翻,结合到具体工作,会有新的收获特别是艾丰老师在书中明确指出,新闻的写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媒体的发展在不断调整的讲到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闻稿件采写时的视角问题我们现在的稿件,在涉及社会新闻这一块的时候,无论是报纸、还是广电,很多记者在写稿的时候,都喜欢用这样一句话做正文的开头:“当记者赶到现场时”,在文中,“记者见到”、“记者发现”这样的词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曾经看过刘其中的《诤语良言》,其中提到有些消息或通讯的写作中,特别喜欢用“记者”行踪之类的话,如记者看到、记者想之类的话,他认为都是废话,进行批驳的理由是:“记者不是当事人,读者并不关心记者的行踪”但是事实上,在采写突发事件等社会新闻时,大量的媒体记者都会用“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类词这不仅是《第一时间》栏目,也包括其他一些媒体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广州,报纸上也经常出现这些写法,如《南方都市报》《新快报》都是的说实话,《第一时间》刚刚开播的时候,本人对于刘其中的观点很不以为然因为,“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以及“据悉,据记者了解,据了解……”这些词语句式,都是本人是很喜欢用的没什么,电视记者本来就要到现场的,而且这些词语句式用起来也十分顺手,它们能够使你方便地串联稿件,起承转合,读起来也琅琅上口《第一时间》栏目对社会新闻的需求量非常大,记者每天都要采写突发稿,一条甚至多条这时,“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些词语,再这么频繁出现,就算不考虑观众的感受,本人也觉得有点不耐烦了为什么?它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记者的新闻语言非常匮乏,写作思维也落入了一种定式,显得非常公式化回头再看自己之前的突发稿件,本人甚至感到这类词汇是在人为割裂整个行文的逻辑,让整个文章显得松散。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本人再采写突发稿件,就尽量不再使用“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一类的词语句式,而是多从当事人、目击者的观点视角出发,描写现场环境、交代背景同时,减少记者主观的评论,对于稿件力求更客观、更符合事实但是,随着记者工作时间的增长,实践经验的增长,本人慢慢发现,就这么简单的和“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样的记者视角说“再见”,也不是件好事首[]先,在记者逐年来接触到的西方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样的主观词语不绝于耳要知道,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是很讲究交代新闻来源的西方同行认为,记者亲眼所见通常被列为最可靠的新闻来源,事件亲历者次之,间接者再次之,不到万不得以,匿名消息源尽量不用……这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记者主观视角的重要性另外,从《第一时间》栏目力推的“现场口头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来看,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是构成报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本身就要求记者赶到现场,去看到,去了解对于突发事件纷乱的现场,观众需要依靠记者的引导去了解、辨识说白了,记者就是观众的眼睛和耳朵记者虽然不如当事者或目击者那样能够第一时间身处事发地,目击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但是,在惶恐、紧张甚至兴奋的情绪左右下,这些当事人、目击者的所见所闻未必完整,甚至未必客观而记者,长期与这些突发事件打交道,情绪上会更加冷静,视角也会更加敏锐在现场,记者的观察也会更客观细致观众通过记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有效信息这种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的感觉,是时刻存在的,不论记者在稿件中是否采用了“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这样的主观词语句式所以,本人认为,在确保记者在现场、积极观察的条件下,“记者赶到现场”、“记者看到”还可以,也应该适度使用它不仅仅表明记者身在现场的这样一个概念,突出了记者在事件中的参与感,更强调了稿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毕竟它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视角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责编:姚少宝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