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doc
9页2013—2014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注意事项: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在答案页上作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3、 假 设 你 是 唐 太 宗 时 的 一 名 中 书 令 ( 中 书 省 的 官 员 ), 为 挫 败 北 方 游 牧 民 族对 内 地 的 侵 扰 , 起 草 了 一 份 关 于 如 何 出 兵 防 御 的 诏 令 , 接 下 来 你 会 怎 么 做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尚书处理4.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
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5.2011 年 7 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6.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指出:“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不过给黑人开了张空头支票而已”这是指( )A.美国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B 美国允许奴隶贸易 C 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黑人无选举权7.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8.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哪些战争曾给北京的文物古迹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9、在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②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③都对中国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④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1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这里的“分界线” 突出表现在(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B.颁布《临时约法》 ,实行政党政治C.鼓励发展工商,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1.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扶清灭洋” D. “打倒列强,除军阀”12.1930 年 6 月,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3.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百团大战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14.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 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 )A. “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B.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15.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②巴黎公社革命 ③十月革命胜利 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16.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B.一战激化俄国多种矛盾,推进了革命进程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17.20 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 1919、1949、1979 和 2009 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18.《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C.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19.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 ”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 D. 另起炉灶21.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D.出席万隆会议时22.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 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 A.发起组建东盟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参与创建联合国 D.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23.观察图 1,这幅漫画最恰当的主题是A.欧共体成立B.德国的分裂C.冷战的出现D.朝鲜战争爆发24.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实行军事援助25.右下图漫画《求援》 ,讲的是 2009 年 9 月 23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 64 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各国一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
据此,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球性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B.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明显力不从心C.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D.联合国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 非选择题(共 50 分,26 题 16 分 ,27 题 16 分,28 题 18 分)26、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读图回答问题:(16 分)第 5 表 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 3、8 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 8 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 300 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 11 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 《十二铜表法》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图一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3 分) 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请举例说明2 分) (2)图二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1 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3)图三所是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1 分) 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2 分)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 分) (4)上述三幅图片所体现法律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 分)27、(16 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 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 10 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 1 月 30 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 702 年到 777 年,(日本) 曾派使节到唐朝达 6 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二:图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