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doc
4页1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邮编:314511) 陈梅娟【内容摘要】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导 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本文着重从“实验材料的呈现、 实验操作的指导”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材料;呈现;实验操作;指导;有序;严谨在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验操作手忙脚乱、实验过程凌乱不堪、实验结果频出意外、实验效率难以提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序、严谨的实验活动一、把握呈现材料的技巧,让实验活动更有序探究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但是,充足的活动材料并不能保证良好的科学探究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合适、有结构的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材料的呈现技巧,即呈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呈现?用什么方式呈现出来?如果处理不好,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实验探究的效率。
1.呈现材料的位置要确定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载体,在科学课上,每节课都有许多材料供学生使用,如果在实验时随意地摆放,学生就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有时会因寻找实验材料而浪费时间,有时会因打翻或损坏实验物品而使实验过程变得凌乱不堪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对橡皮、小刀、纸板、回形针等十几种身边的物体一一进行检测,观察它们的导电情况,假如这么多的物体都无序地散落在桌上,学生实验时就会重复或遗漏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计好一张记录表,对每一种需要检测的物体进行编号,并指2导学生:把没有检测过的物体放在桌子的左边;把检测过的物体放在桌子的右边;每检测一种就及时做好记录;等等这样,避免了检测时的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也就节约了实验时间又如,科学课中经常要使用的酒精灯、烧杯、蒸发皿等易碎、危险器材,教师要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把这些器材放在桌子的中间,避免因打翻这些实验材料而造成安全事故2.呈现材料的时机要合理小学生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一旦确定了科学探究的问题,他们就会急于想得到所有的材料并开始动手操作但是,过早地、整齐划一地呈现实验材料,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与研究的混乱,从而降低实验的效率。
因此,实验材料的呈现时机要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合理安排1)在明确实验要求后呈现实验材料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有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了实验操作方法后,问学生:“需要什么材料?”当学生把所需材料一一提出后,这位教师就让材料员领取酒精灯、火柴、凡士林、铝片、夹子等材料,学生领到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有的抢了火柴要点酒精灯;有的拿了凡士林要涂……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但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序与危险,实验效果可想而知这时,即使教师有能力让学生安静下来,要求他们先了解“实验的注意点”后再动手,但学生是心不在焉的,老师的“友情提醒”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材料呈现的最佳时机,发放材料前既没有出示给学生感知,也没有引导学生明确实验要求,无序的开始必然导致低效的结果2)随教学进度依次呈现实验材料科学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是有层次的、逐步提出的所以,准备的每组材料要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在教学时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呈现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材在编排上就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模模糊糊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体积有关开始,在后续活动中又感觉到沉浮与轻重、体积无关,最后又感觉到与轻重、体积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样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历程,都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
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分阶段、依次提供出来,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一步步去发现,从而在无形中调控了课堂教学秩序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呈现实验材料,就会因为学生的随意摆弄而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33.呈现材料的方式要灵活一组材料的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组材料的呈现方式要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如果是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观察的,教师可以把材料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让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这些与探究有关的材料上;如果是上课中途需要使用的,教师可以事先把材料放在信封内、实验桌的抽屉里或其它隐蔽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让学生拿出来;还有一些实验材料,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有选择地领取,教师就可以组建“材料超市” ,让学生根据设计实验的需求自主选择二、重视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实验活动更严谨在科学教学中,每一个实验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每一项操作的规范要求都是为实现实验目的服务的因此,实验应该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充分理解规范操作的意义、全面把握操作要求的同时,集中理解和掌握实现该项基本操作的重点与关键,确保实验活动的严谨,从而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
1.规范操作,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在科学课上,很多实验要借助一定的仪器,如利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利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利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等教师在使用这些仪器时,一定要抓住仪器本身的功能和特点,按照规定的方法正确使用例如:三下《测量水的温度》一课,学生要利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和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常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拿温度计的时间久了,就不知不觉地使温度计碰到了杯底和杯壁;有的学生为了读数的方便,有时会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有的学生由于受其他小组的影响,在液柱还没有停止时就要急于读数;很多学生难以做到“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这一条,导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使用方法时就开展了活动其实,只要教师在示范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然后让学生严格按照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去操作,学生还是能够做到正确测量与读数的2.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意识实验前指导学生学习规范操作的步骤,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在有序的观察和分析中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但是,很多实验步骤的4表述比较繁琐,学生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遗忘。
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每一步操作要求的关键词语,化繁为简,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操作的步骤如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的实验时,要将液体中不溶于水的面粉颗粒分离出来学生在操作时经常会使面粉流到滤纸下面的杯子里原因是在将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等仪器组装起来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好操作的要领教师可以在讲解与演示后,帮助学生把操作要领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 ”,让学生在理解过滤实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按此规范去操作,实验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3.规范演示,潜移默化地渗透严谨的学风小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指导,特别是接触新的实验与新的操作时,教师的演示可以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一印象,会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操作规范首先应从教师开始,教师要把各种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方法牢记在心,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比如:往烧杯里倒入药品时要用玻璃棒导流使用滴管时,不能只用拇指和食指捏胶头,而要用无名指和中指夹住滴管的颈部,固定滴管后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胶头,等等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规范操作去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看”示范、 “听”讲解、 “做”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学风。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3]袁娅琼 曾宝俊.把握呈现材料的技巧[J].科学课,2008(5).[4]顾勤华.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科学课堂[OL]. , 2007-01-18/2010-3-2.说明:本文以发表于《科学课》杂志 2010 年 12 月刊的第 48 至 4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