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里达解构主义.docx
3页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解构主义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是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的如此看来,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 海德格尔探查逻各斯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起先是受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启发作为现象学运动的领袖之一,海德格尔率先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查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与逻各斯问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逻各斯问题十分要紧,它不仅涉及西方思想和语言的起源,还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西方人与当下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就此发出一个著名诘问:古代的逻各斯是怎样变成了近代的逻辑,进而与存在相分离?它又如何以理性的名义,达到一种西方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通过分析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的残篇,海德格尔声称他发现了“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相通在古人遗稿里,Logos并不代表逻辑(Logic)或理念(Idee),它原表示一种连续运作中的聚集状态有趣的是,这种发生过程中的聚集,恰好印合古希腊人有关存在(Physis)的古朴看法在他们心目中,存在本是一种不断涌现、聚合与消散的活动也可以说,它意味着存在者的持续到场与离去海德格尔据此认定,Physis与Logos的原始意义同一,但它们的血肉联系却在柏拉图那里发生了重大分离 自从柏拉图创立形而上学,Logos便被西方人强行解释成一种“逻辑陈述”对此,海德格尔尖锐地批评说,这一历史性的曲解不仅造成存在与思想的离异,而且导致西方思想中绵延千年的主客体对立有一个具体例子关系到巴门尼德名言“存在与思想同一”的翻译:句中“思想”一词原先写作Noein,现代西方人将其理解为主体思想,这无疑严重偏离了巴门尼德的本意。
海德格尔说Noein是觉悟,或是一种不断察觉、醒悟、并依据外界变化而调整自身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