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明史陈瑄传》原文及翻译.doc
2页《明史陈瑄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高☆考♂资♀源网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
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参考译文】陈瑄,字彦纯,合肥人陈瑄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凭着射雁的本领为人称道永乐元年(皇帝)任命陈瑄担任总兵官,统辖海运事务,运送粮食四十九万多石,供给北京和辽东地区宋礼疏浚会通河以后,朝廷商议打算停止海运,但仍然让陈瑄监管漕运商量制造二千多艘浅船,开始时运粮二百万石,逐渐增至五百万石,国家的经费就能富足当时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越过淮河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永乐十三年,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二十里长的水渠,命名为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又沿着湖岸筑起十里长的湖堤供拉船用,从此,漕运船只可直达黄河,节省的费用不可计数在这之后,又疏浚了徐州到济宁的运河。
又因吕粱洪险恶,在西面另外修筑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又修筑了沛县刁阳湖和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开凿泰州白塔河以接通长江又筑起高邮湖的湖堤,在堤内开凿了四十里的长渠,躲避风浪造成的凶险又从淮河到临清考察水势,设置了四十七处水闸在淮河岸上建造了常盈仓(用于储存漕运的粮食),共有四十个区等徐州、临清、通州都设置了粮仓,就方便转运了担心漕运的船只会搁浅,就从淮安到通州设置了五百六十八所馆舍,馆舍里安置士卒,引导漕运的船只避开浅水区又沿着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路人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宣宗即位以后,命令他镇守淮安,让他仍像先前一样监管漕运宣德四年(他上书)说:“济宁以北,从长沟到枣林运河河道淤塞,打算用十二万人疏浚,半个月就能完工皇帝考虑到陈瑄长久辛劳,就派尚书黄福前往和他一起治理宣德六年,陈瑄(上书)说:“每年运送粮食调用军队十二万人,连年劳累辛苦请求从苏、松各郡以及江西、浙江、湖广另外签派民丁,再从军士多的卫所签派军士,总共有二十四万人,分次轮流运送再说,江南的老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来回要一年时间,耽误农业生产。
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松、安庆的军士,每年带着空船前往淮安装载粮食如果让江南的老百姓调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官军把粮食运载到京城,衡量粮食的多少及路程的远近支付给官军费用,那么军士和老百姓都很便利皇帝派黄福和侍郎王佐商议去做这件事变民运为兑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宣德八年十月陈瑄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帝)追封他为平江侯,并追赠太保,谥号恭襄I当初,陈瑄因为疏浚河道给老百姓带来恩惠,老百姓在清河县为他建造了祠堂正统年间,皇帝命令有司每年春秋举行祭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