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习题答案.pdf
6页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病因和流行因素,高危人群 2. 病程较长,发病频率较高 3. 宏观,群体,诊断,治疗,预防 4.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 季节性升高,严格的季节性 6.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动 7. 联系的强度,联系的时间性,联系的特异性,联系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联系的一致性,联系的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8. 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 9.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 10. 比值比(OR) 11. 人群、时间和地区 12.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13. 随机对照实验, 非随机同期对照实验, 自身对照实验, 交叉对照实验 14. 群体匹配, 个体匹配 15. 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样本的,总体参数 16.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7.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8. 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 二.选择题 1. D 2. D 3. B 4. B 5. A 6. B 三.名词解释 1. 发病率:是表示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 1 年)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2. 信息偏倚: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各比较组所获得的信息产生系统误差,即为信息偏倚,又称为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 3. 比值比(OR) :是两个概率的比值,其数值范围从 0 到无限大的正数当 OR=1 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当 OR>1 时,表示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称为“正”关联,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当O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关联,暴露越多,发病越多,是致病的危险因素;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RR1 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OR<1 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少 6. 试述病因推断的标准 1965 年,Hill 在皇家医学会职业医学分会中,将标准扩展为 9 条目前,这个标准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判断病因的标准 1) 联系的强度:如果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强度越强,则间接联系的可能性越小,有偏倚和混杂导致的假关联的可能性越小,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小,成为因果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大 2) 联系的时间性:有因才有果, “因”一定先于“果” ,这在病因判断中是必需的 3) 联系的特异性:严格的特异性是指病因与疾病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即某因素只能引起某疾病,而某疾病只能由某因素引起 4) 联系的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学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结果。
5) 剂量反应关系:如果某因素可以定量或分级测定,且随着该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发生某病的危险性增加,因果联系的强度增大,则称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6) 联系的一致性:如果某因素是某病的病因,则该因素应能解释该病的所有人群现象 7) 联系的合理性:即要求能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解释 8) 实验证据: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中,如果有相应的实验证据,则说服力大大提高 9) 相似性 7. 试述流行病学实验具有哪些特点 ①前瞻性:即必须随访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至某一观察终点结束,如手术收至术后一年等(3 分) ;②随机化:两组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同一总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同时分组时必须严格遵守随机化原则(3 分) ;③设立对照组:要求在均衡和齐同的条件下设立对照组, 即对照组除少一个干预因素外, 其他有关各方面必须与实验组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2 分) ;④干预措施: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 或称为处理因素, 它可以是某种新的治疗药物、 治疗方法、疫苗接种或膳食调整等没有干预措施,就不成为流行病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