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pdf
7页1 授课日期: 2013年 11 月 22 日星期五第 4 节课课型:新授课题: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理解并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认识定律发现史, 通过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 对科学家锲而不舍的努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抱以崇敬和学习的态度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4.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微观解释难点: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锥形瓶、具支锥形瓶、玻璃管、橡皮塞、小试管、气球、酒精 灯、托盘天平、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石灰石、白磷等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学习过程:2 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 】变个小魔术:事先在手心藏一小块黄铜,用手指捏一块形状相似的石头,在“点石”后,快速交换,然后“成金”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判断“点石成金”的真伪?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 】大多数的回答是“假的” ,但是也只是猜测, 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出科学准确的 判断板书课题: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教师】(多媒体展示 )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大家认真观察动画,结合动画大家来判断一下,关于“过氧化氢分解,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分析,哪位同学是正确的?为什么?【学生 】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肯定女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点石成金”的故事,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是从化学视角,学生现有知识无法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进 入下面的学习,有利 于学生保持持续的学 习动机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形象的知道水分解过程中相应分子、原子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化学反应中原子“三不变”活动一:3 【教师 】进一步引导,既然女同学的说法正确,你能详细说一下,“原子没有改变”是哪些方面没有改变呢?【学生 】通过相互补充,得出: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均不发生改变教师 】大家根据前面的学习,判断一下,下面三幅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哪一幅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学生 】交流讨论,根据化学反应中,原子的“三不变” ,确定出丙图最正确教师 】前面我们说到了“点石成金”的故事,现在你能说说它的真伪了吗?【学生 】学生豁然开朗,纷纷发言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验证(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大家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已经做出了推测,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一推测是否正确呢?【教师 】请大家以下列反应为研究对象,每组任选一个,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可以简单画出装置图)从“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并感受“微观决定宏观” ,为下面研究宏观“质量”做铺垫。
和导课相呼应,使课堂结构完整活动二:活动三:活动一:4 温馨提示:1.碳酸钙 + 盐酸氯化钙 + 水 + 二氧化碳2.氢氧化钠+ 硫酸铜氢氧化铜+ 硫酸钠3.白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白烟,流动性)【学生 】小组内讨论,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展示,小组间进行可行性评价教师 】根据大家设计的方案,和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学生 】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实验方案记录数据结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交流合作,尽可能多的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方案评价,感受有气体、流动性固体时,要在密闭装置中反应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这也是学生最有兴趣的环节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示学生如何正确组装仪器气体)点燃活动二:5 【教师 】请各小组选代表展示实验数据及实验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大多数的学生得出的结 论是“不变”,少数组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质量发生 了改变” 【教师】看来,得出“不变”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 为什么有的组在实验时出现了误差呢? 【学生】对出现误差的组开始自我反思,其他组的学 生帮助其进行分析原因: 气密性不好、气球有浮力 ⋯⋯ 得出结论:三、多识一点(过渡)这个“不变”的结论,曾经有很多的科学家做了无数的实验,犯了无数次错误,才最终得出。
所以我们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科学成果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的多识一点谈谈你有哪些感想?【学生 】阅读课本,交流感想四、质量守恒定律简单应用【教师 】判断正误: 1. 1g 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 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 恒定律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10 毫升水和 10 毫升酒精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反思、修订、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发 现史并进行价值观教 育活动三:6 课中检测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 ⑤物质的分子个数; ⑥各种原子的总数 在化学反应前后, 肯定没有变化的 是( ) A.①②③⑤B.①⑥C.②③⑤D.①③⑥ 2.在 A+B→C+D 的反应中, 5 克 A 和一定的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 克 C 和 10 克 D,则 B 的质量是() A.18 克B.7 克C.8 克D. 6 克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 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 a 克氯酸钾与 b 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 克,则生成 氧气的质量为() A. (a-b)克B.(a-b-c)克C. (a+b-c)克D.(a-b+c)克 5.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后,一定是 20 毫升学生 】积极进行抢答,并总结: ① 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种类 ③ 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五、课堂小结: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学生 】 学生互相补充,“七嘴八舌话收获”课后作业:《助学》本节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习题 使学生加深对定律的 理解让学生自己整理知 识,时刻关注自己的 疑问和收获,引导学 生进行反思性、发展 性自我评价7 6.已知反应 3A+2B==2C+D ,A、B 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 C 和 D 共 140克,则该反应消耗B 的质量为() A. 60 克 B. 80 克 C. 90 克 D. 120 克参考答案: 1 .D 2.C 3.C 4.C 5.C 6.B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 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现在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所产生的交互作用是其它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本节课利用课堂内划分的活动小组, 课堂教学中有小组内部的交流, 也有小组之间的竞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重点、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不足之处: 由于分组动手实验,使时间变得非常紧张,最后“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均草草收场,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适当的习题练习是必要的,利用习题课时间,结合《助学》进行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