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b版2—1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常见问题对策探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33735604
  • 上传时间:2018-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8.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常见问题对策探求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是高中数学中常用方法之一,在使用时应注意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直接套用公式,即出现“变量是负数” 、 “和(或积)不是定值” 、 “等号取不到”等情形,这时该怎么办?下面针对部分情况提出对策.一、和(或积)不是定值对策:变量为正数时“若和为定值,积有最大值;积为定值,和有最小值”.当和(或积)不是常数时,可以用凑项法、配系数法、拆项法、平方法、纳入根号内法、取倒数法等. 对策一、拆项 分拆已知项在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下,把和(积)变成定值例 1、求函数 的最小值)0(32xy解析: ,所以Kx 时 取 等 号 )xx23(62323 仅当 3min3626y,评析:目标求和的最值,凑定积是关键,因此均分 为相同的两项,同时使得含变量x3的因子 的次数和为零思路不教练,功底不扎实是无法完成变形目标的x练习 1:已知 ( 为已知常数) ,求函数 的最大值10xa2(1)ya对策二:使用均值不等式时,若能从等号成立的条件入手巧妙地配项则可把问题转化例 2:已知 、 、 、 为整数,且 ,求证:1a2Lna121naL22131n练习:已知 满足 ,求证:,abcRabc223abc对策三、添、凑项 在凑“和”或“积”为定值时,还要注意凑“等号”成立,此时必须合理凑项,常见的凑项方法有:(1) 、系数变形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时,有时系数并不满足均值不等式的要求,需要对系数加以变形处理,使之满足要求,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例 3、已知 , ,且 ,求 的最大值0ab32ba21ba分析:已知 的系数与所要求的 的系数不相吻合要对32的系数加以变形,使之满足 中的系数要求12ba 2解析: 2)1()(1212 222 bababa ,2当且仅当 时,即 , 时等号成立,21ba1ab所以当 , 时, 的最大值为 22(2) 、项数变形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时,有时往往需要对项数加以变形处理,使之满足均值不等式的要求,为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创造条件例 4、求函数 的最小值22163xy解析: ]216)(3[68)16(3)2(3 222 取 等 号xxxy 所以当 8,4miny评析:目标求和的最值,尽可能凑定积,因此添 6,减 6(即使得含变量的因子的次数和为零,同时取到等号)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之所在2x练习: 已知 ,求函数 的最大值45x 5412)(xxf分析:题目中的 为负数,又 不是定值,所以要对常数加以增减、拆、凑等处理解析:∵ ,∴ ,45x0x∴ 3)451(12)( xf,3245x当且仅当 时,即 时等号成立,11所以当 时,函数 的最大值为 1。

      x542)(xxf例 5、已知 ,求 的最小值cba)(2bacba分析:题目中 的各项有正数也有负数,直接利用均值不等)(12式无法下手,通过项数的变化整理,使之符合要求解析:由 ,得 , ,cba0bac则 )(1)(()(12 cba,3)()(3cbacba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1所以当 时, 的最大值为 3)(cbacba )(12bacba(3) 、指数变形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时,有时未知数的指数并不满足均值不等式的要求,需要对指数加以变形处理,使之满足要求,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例 6、已知实数 满足 ,且 ,求 的最小值yx,02yxxy2分析:由均值不等式直接求解 ,得出的结果与已知不满足,需要变形指数,2通过协调好实数 的指数关系,使之满足条件解析: 3222 11xyxyxxy,)(4312324当且仅当 时,即 , 时等号成立,xy21y所以当 , 时, 的最小值为 31x2对策四、放入根号或两边平方例 7、求函数 的最大值)10(2xy解析: 932)312(4)(24)1(1 2242 xxxxy(仅当 时取等号) ,即当 。

      293,36maxy另解: 278]3)([)2(1)()1( 3222242  xxxxy(仅当 时取等号) ,即当 22x932,36maxy评析:目标求积的最值,把变量都放在同一条件下的根号里或者将原式两边平方去根号,整合结构形式,凑成定和,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之所在对策五、分子常数化例 8、设求函数 的最大值432xy解:由题意知 223 43x而 ,所以仅当,Rx 取 等 号 )32(4xx1,2may评析:当分子变量因子次数比分母的小且变量因子不为零,都可采用同时除以分子所含变量因子使分子变量常数化,以实现变量形式的统一,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 9、设 ,求函数 的最小值1x1)2(5xy解析: 取 等 )14(9514)(4])][(4)[(  xxxy所以仅当 9,1miny时评析:先尽可能的让分子变量项和分母相同(常用于分子所含变量因子的次数比分母的含变量因子的次数大或相等时) ,然后裂项转化为求和的最值,进而凑定积(即使得含变量的因子 的次数和为零,同时取到等号) x对策六、代换变形利用题目当中的已知条件,对要求解的代数式加以代换变形,使之符合均值不等式的条件,再应用均值不等式加以求解。

      例 10、已知 ,且 ,求 的最小值Ryx, 12yxyx分析:直接利用均值不等式对 求解不符合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只有通过变形,把已知条件 中的 1 加以代换变形,进而求解2yx解析:由 ,得 yxyxyx232,2323yx当且仅当 时,即 , 时等号成立,yx221y所以当 , 时, 的最小值为 1x23在应用均值不等式时,有时可以单独利用其中的一种变形技巧,有时还要综合应用以上的几个变形技巧加以变形求解,使问题加以巧妙处理练习:已知 求函数 的最小值01x41yx对策七、取倒数例 11、已知 ,求 的最小值3,,Ry2解: ,因此仅当时 取 等 )yxxyxyx 3(241)3(12124)(,96342max2yx评析:已知变量出现在分母,所求为变量积且出现在分子,取倒数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变形的对策,值得欣赏二、变量是负数对策:在求最值中,当变量是负数时,先利用相反数将其转化为正数,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例 12、已知 ,求 的最大值.01x4lgyx解: , , .  ∵ lg∴ l0,44l2(l)l lgyxx∴ ≥当且仅当 ,即 时,等号成立,即 .gl10max4y三、取不到等号(均值不等式失效情形的处理)对策:在求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凑出了‘常数’却取不到‘等号’ ”的现象,建议用:实施均拆、待定系数法及非基本不等式法(如单调性法、配方法等).例 13、 求函数 的最小值.25()4xyR解:由 ,令 ,则易证2221x24tx≥为增函数. .所以当 ,即1()(2)yftt≥ min15(2)yf∴ 24x时, .0xmin5四、用重要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应用重要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规律和变形的技巧较多,应灵活掌握. 同时要注意不同的题型结构,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应对。

      下面举例说明例 14 已知 都是正数,求证:cba,.2lgl2lglg acbacba证法 1 ∵ ,∴ ,0, cab2,,三式相乘得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abcac)()(,即 .lg]2)2lg[( bacba lgllgl c证法 2 ∵ ,∴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0,2,即 ,同理得 ,llab2l)(l1a2l)(l1cb.2g)(21acc三式相加得 .2lgllgl acbcb点评:因为待证的不等式具有对称轮换的结构特征,所以一般要连续使用重要不等式;之后再变形的方法技巧有:两边取对数,各式相加,各式相乘等.例 15 已知 都是正数,且 ,求证: .zyx, 132zyx 932zyx证明 ))((1)32( zyz)()()2(3zyzxyx.9233yxx故 .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932zyx 9,63zyx点评:先变形后再用重要不等式,其变形的技巧有:拆并项,凑配项,添零乘壹,平方开方等;若待证不等式的一边是常数,则变形的目的是为了使用重要不等式时,其积(或和)是一个定值,并且等号取得到.例 16 设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cba,.bacba1121证明 ∵ ,∴ ,从而 ;0,a0ab21又 ,∴ .)21(212baba)(同理 , .c)( c∵ 不全相等,∴三个不等式的等号不能同时取到,故三式相加得cba,.bac1121点评:用了重要不等式后,其重要不等式本身也可以变形,变形的技巧有:取倒数,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或式) ,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或式)等;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再次使用重要不等式,从而由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目的..例 17 已知 都是正数,且 ,求证: .cba, 1cba 3cba证法 1 ∵ ,则 ,00∴ .caccc 222)(2又 , , ,ba2a∴ ,)(2cbac故 ,即 .3)(3证法 2 ∵ ,0,cba∴ )3131(cbacba.)2()2231( 故 . cba点评:,例 15 是先用条件再用重要不等式,而例 4 是先用重要不等式再用条件. 仔细体会,才有收获,才能融会贯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