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合拍片需要融合行业智慧.docx
11页中外合拍片需要融合“行业智慧” 时间:2011年12月1日地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办公室受访:周铁东(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采访/整理:王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周总,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这次谈话的主题是中外合拍片的海外推广请您首先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角度,谈谈中国电影冲击海外市场的过程周:在计划经济下,中国电影集团(当时叫中国电影公司)统购统销,国内外发行都管当时中影公司专门有“国外部”,除了进口影片之外,它更重要的责任是输出影片部门设置按照区域分为“亚社科”、“欧非科”,另外还有“订供科”、“调研室”等,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有一整套的服务系统成立中国电影公司是借用苏联模式其中电影输出输入公司一开始就是跟发行放映公司平行的,对外叫Exportand import Corporation,直到改成集团后,称呼改成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中国电影集团)旗下的import and Export Coperation (进出口分公司)在这种配置下,还专门有一个“国外宣传处”和“国外业务部”,共一·百多人从事中国电影进出口工作。
每年也出版《中国银幕》,有中、西、法、英四个版本,是海外业者了解中国电影现状的最重要平台,就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有收藏当时影片分为国内发行,国外发行(全球化之后叫全球发行)只要有国外发行通过令的影片,我们都拿出去进行交换和贸易当时的口号是“输出就是胜利”当时电影输出和海外发行是很辉煌的,有一个输出的机制,目的就是希望突围出去当时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能见度很高,每年有几百部次甚至上千部次改革开放之后,中影公司不再代理国产影片,制片厂被抛向市场,中国电影产量下降有一段时间,海外市场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中国电影大张旗鼓地走出去是因为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进入新世纪后,《英雄》建立了一个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新型模式,让西方观众感觉耳目一新王:这种用突围的心态走出去的单项诉求, 与现在考虑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这两个步骤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是否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周:严格意义上说,全球化战略对我们还是一个概念,我们没有一个制度设计从产业角度说,怎么定位?也没有一个建构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是单方面走出去碰巧,凭着市场本身的推动,尤其是中国电影市场本身的潜力和故事题材的丰富,中外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主要渠道。
王:面对眼下现实,也长远地思考中国电影必须融入全球市场的趋势,那么中外合拍片这个主要渠道怎样能够得到完善?周:现在真正做到了全球化的就是美国电影它的模式没办法克隆,如果一定要走的话,就只能融合过去国家广电总局有“借船出海,借鸡下蛋”这个比较切实的概念电影是美国的土特产美国已经构建了这样一个行业事实它们一部电影可以在全球一百九十多个市场同步发行中国不差钱,有制作、发行、宣传的实力,但只是吆喝,没有综合实力,包括导演实力、明星实力和Production Value (影片本身的制作价值)要看中国电影的这些综合因素能不能辐射这么广泛的市场?所以提全球化还只是一个梦、一个口号、一个方向王:在这个梦中, 中国电影人历次奋力尝试,直到眼下《金陵十三钗》采用了好莱坞明星直接针对美国电影观众,力图打通海外市场的策略,一直用尽心力地在把“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这个脉您觉得这个脉把得是否准?对于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探索是否有实质性的作用?周:有实质性的作用一个产品,首要就是定位观众从概念阶段开始,就要想拍什么样的电影,拍给谁看观众是人类族群中一个最无情的群体,又是一个最聪明的群体观众在一百多年的观影经验中积累了观影智慧,集体智商高于任何人类的精英个体。
想跟观众比智商不高明只有好莱坞才会创造观众分割(Audience demarcation)的营销概念西方有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一整套详实统计数据表明老百姓是如何消费其休闲时间的,比如,当时的人多少时间用于看小说,多少时间用于打猎,多少时间用于看歌剧,等等我们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是否有详实的统计数据来说明中国社会某个群体的休闲时间怎么支配的?成功的影片都仅仅是一个特例,不足以形成范例如果每个人都要做特例的话,那都是从零开始,这对社会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浪费王:消耗的不仅是片子的成本,而是浪费了各种社会资源,也产生了残酷的非常态竞争周:是的越落后的地方越浪费好莱坞从八大公司到七大公司,再到六大公司,现在仅剩五大公司了但是这五大公司支撑着全球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好莱坞从业者再变,它的传统不变历次金融危机非但没有让好莱坞倒下,反而在废墟中更坚强这就是制度建设但是我们大片一出来,所有影片就得让路,自动让路《英雄》直接卖断海外版权,在海外市场效果不错王:卖断海外版权、放弃海外版权和分割版权对于中国电影将来真正参与海外市场分账来说利弊在哪里?周:卖断版权、放弃版权和分割版权是一种初级阶段的模式,没有进入到一种充分融合的合作。
我提出一个概念,“中国电影市场是钻石矿”客观而言,好莱坞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十年,开掘了中国电影这个钻石矿大片在中国分账十年,他们愿意忍气吞声,因为他们看准了这个市场的潜力我们这个钻石矿的储量是好莱坞用他们的产品探明的但是探明储量之后,要有人员、设备和资金,要融合“行业智慧”来开矿我们没有好莱坞给我们提供了条件,这叫“借鸡下蛋”比如万达院线最初就借助于“华纳”的起步及其后续的发展壮大,便是一个“借鸡下蛋”的成功案例王:我想请您谈谈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再往下走,有些什么具体举措或者建议能够进一步完善本土发行放映渠道,来推动中国电影跟美国的发行放映体系去融合?周:其实从市场角度来说,中国电影的渠道是通畅的,开放的你拍一部片子,可以直接找到发行公司,发行公司直接可以找到院线,市场没有壁垒全球电影产业中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从2002年到现在的发展速度官方统计,每年30%以上的增长但是电影的能见度还那么差问题不是硬件建设也不是体制,体制对所有产品都是公平的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部电影需要按照定好的路线在全国一轮二轮地走,到了农村可能就是一年或半年以后了过去,美国500块银幕以上同时上映就算是大规模发行,现在中国影片只要想做大,就可以几千块银幕同时上。
从发行规模上来看,我们已经可以和好莱坞媲美,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国家从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环节的硬件上一点都不缺,甚至比好莱坞更新,差在没有融合“行业智慧”王:这个“行业智慧”的提法很到位周:现在进入电影行业的门槛没有了在“体制面前人人平等”的语境下,我们要再一味地归咎于体制的话就有点矫情了审查制度和创作限制无处不在,无论中外在同样的创作限制下,为什么别人成功了,而你却没有?好莱坞恰恰是在最严格的《海斯制片法典》的限制之下雄霸全球的关键看咱们有没有足够的行业智慧让咱们的电影产品在市场“限制”中不胫而走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电影要聪明》也就是说,影片不仅要长腿,还得长脑子,用脑子来指挥腿在市场的狭缝中游走去融合足够的“行业智慧”,努力提高咱们的电影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赋予其独立行走的智商王: 回到中外合拍片,从协拍到合拍的转换基本完成,但还不彻底中国制片方开始主导电影项目,这个事实已经确立了那么在海外销售环节上中外合拍片的实力是什么? “行业智慧”的融合运用又怎样?周:如果金钱是实力的话,中国不差钱,不弱于任何国家怀柔基地的设备比美国新多了关键是我们的产品有没有实力,电影人是否尊重钱。
王:尊重钱的确很重要拿到钱的方式也很重要它要有延展性和可持续性就像刚才说的,电影要聪明好电影”是一个伪概念,好的标准太主观所以,我把它颠覆了,用“聪明电影”的概念来取代众说不一的“好电影”之说王:对于中外合拍片来说,这个“聪明”最核心的是什么?周:只有在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中才有合拍公司,足见中国政府从政策设计上如何重视合拍这一块原来合拍是一个国家行为,现在合拍已经形成一种行业事实在合拍上要注意的是谁主导的问题正因为我们的行业智慧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要借助合拍来把我们的行业智慧延展到海外刚才谈到借鸡下蛋,现在我们谈的就是借船出海了中外合拍片借的就是海[]外合作者的行业智慧让本土的东西更加国际化,甚至更加全球化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倾向于协拍其实现在从法律上说我们是在做合拍片,实际上我们的意识和智慧还停留在协拍的阶段王:这就反映了为何卖断海外版权的心态,对海外市场心里没底周:一个是对海外市场不信任,一个是对自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他信这种自我“行业智慧”的制约,以及缺乏融合国外“行业智慧”的能力,导致在合作过程中不可能充分,双方都有所保留海外合作者瞄准的是海外市场和全球市场。
我们瞄准的又是国内市场,在制作过程中合作者不是往同一个方向看,出来的产品就是一个蛮拧的产品《赤壁》的海外市场就是一个例子王: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在其中的角色是怎样的?周:跟世界各国一样,成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是抵御好莱坞的对抗机制20世纪70年代,欧洲达成共识,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欧洲电影人不可能存活[来自www.LW],所以成立了欧洲电影联盟泛印度文化圈也有印度电影发展公司我们过去仿照苏联模式也有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这些都是面对好莱坞的一个自然举动2004年,中国成立了海推中心2006年转制为公司,将其定位为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一个国家层面的宣传、推广、服务和销售平台王: 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和扶持农村电影工程是否说明两个市场都是弱势市场?周:从政策设计层面上,中国扶持农村电影是一个切实的工程,有一定的拨款因为农村是一个弱势电影市场,提出电影走出去工程是因为海外电影市场也是一个弱势市场文化是弱势,中国电影更是弱势相比农村市场,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是一个更为弱势的市场扶持农村电影工程解决的是农民看电影的问题,扶持海外市场是一个国家形象传播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大王: 我们很重视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 但是对于这个工程的执行和落实还需要更加重视。
要跟市场挂钩它跟市场不挂钩2010年419部法国影片在全球市场放映,票房是4,46亿美元比咱们的35亿元人民币还少,咱们是49部影片4.46亿美元其中有2.48亿美元是吕克,贝松一部影片《飓风救援》获得的其他418部影片几乎是没有票房的但是法国电影走出去是成功的它跟市场不挂钩,法国电影联盟每年在海外办法国电影展不下500个,每年资助的电影项目100多个美国电影市场是一个世界电影的武林大会我们去设展台,表明这个武林大会上还有我们的门派在,但是无法去华山论剑2011年有三部中国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放映,由于广告力度不够,很少有人知道放映的消息营销需要成本王:海外推广也是发行的环节,它有一套规则周:发行要成本,国际营销需要一个专业的国际营销团队,制定电影节路线国际电影节是媒体最集中的平台电影是注意力经济现在是注意力分散的时代,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电影上需要宣传成本王:我们的电影公司是否在海外有代表处?周:基本没有美国电影公司的代表处和发行却在世界各地无孔不入我们没有一个足够的产业来支撑这个王:是否可以说没有足够的您所说的“聪明电影”来支撑这个网络?周:是的内容为王美国人首创了“内容产业”这个概念,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便跟着采纳厂这个概念。
而咱们用的是英国提出的“创意产业”,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文化”而已,咱们叫“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内容”是一个比“文化创意”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概念王: 中外合拍片的海外推广一直讲的是文化输出我想这个文化落在影片上还是需要具体化,不同题材对不同市场也是有针对性的这是一个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