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中庸》精品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
29页中庸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及作者,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为“述圣”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先承孔子,后传孟子子思是儒家里承前启后的人物,它不仅在学业上著有中庸,而且他的思想通过他的门下传给了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中庸及作者,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在1102年封其为“沂水侯”1267年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位在孟子之上 中国经典中的中庸一书,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而争议最多的一部书阅读理解中庸之不易,不妨听听朱熹怎么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即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中庸”和“中庸之道”,“中庸”的内涵可表述为“中和”子思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以说,中庸全书的主旨是“致中和”,意思是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致中和”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要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因为诚是“物之终始”,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中庸的关键所在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1主题思想,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2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1)天命:这里的天命(天赋)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 (zh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释】 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 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治国平天下的法则,【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 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 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2)体:体察,体恤 (3)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4)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5)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6)怀,安抚 (7 )劝:勉力,努力治国平天下的法则,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 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 ;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弗措:不罢休措,停止,罢休治国平天下的法则,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 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 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 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中庸之道的思想意义,中庸之道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它重要范畴组成一种话语系统,诸如“执中”、“中行”、“中节”、“中用”、“中立”等,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哲学话语,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个体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
可以说,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儒家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中庸本于易经,强调在天地的发展化育中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扩而大之,中庸重视万事万物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遵循天地万物规律而生生不息,在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和谐中获得生命的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