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21页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一.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这说明唐朝A. 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B. 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C. 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可知唐朝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有助于减少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唐朝权力中心仍在皇帝,故A项错误BC两项属于绝对化错误,排除2.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
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理解两个概念既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区别直接目的就是表面现象,直接能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本题所说的刺史查问豪强地主的土地、住宅违规、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直接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汉代的刺史制度3.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柏拉图认为的“最大缺点”A. 带来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B. 是对雅典民主政体全面客观的评价C. 有利于调动当时雅典居民积极参政D. 为后世民主集中制出现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答案D项。
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而非“居民”,排除C项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表现在:①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②民主范围的狭隘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③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这表明美国的两院制A. 分割立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B. 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院制”对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组成的不同规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这表明“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有利于联邦制的建立和巩固,故D项正确,C项错误;立法权归国会,没有分割立法权,故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消除”。
5.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 扩大了国王权力B. 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C. 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D. 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来看,政府大臣权力越来越大,这一变化趋势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答案为D项这项法规削弱了国王的权利,排除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B项;光荣革命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的权力,这一法规符合其目的,排除C项点睛】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限制国王权力《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和扩大议会的作用,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两大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18世纪早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和首相。
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议会还拥有对于内阁的倒阁权,从而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进一步巩固6.下图是李少言于1942年创作的木板刻画《挣扎》,该画描绘了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这客观上说明A. 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B. 日军大量掳掠劳动力C. 敌后抗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D. 沦陷区社会秩序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妇、儿童等都是抗日的力量,故C正确;从木板刻画《挣扎》无法体现“日军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A;日军不会掳掠妇女作为劳动力,排除B;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2年”“一位贫苦农妇咬伤蛮横的日本士兵的情景”,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特点分析解答7.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D. 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信息,故B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D错误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8.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A. 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B. 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 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D.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时间是1949年7月,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7月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标志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949年7月”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9.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
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10.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A.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B.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C.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 国际局势的复杂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三种力量”以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形态和思路参与现今的国际事务,影响着国家和非国家的各种行为体在新时期的互动轨迹,成为当今国际关系里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可忽略的、有进步内涵的存在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故B项正确;“第三种力量”不是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能反映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开始于二战后初期,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局势的复杂化,故D项错误11.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D. 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答案】D【解析】【详解】“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表明当时的士大夫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故D正确;A选项错在“开始”,并且材料强调了当时的中国仍然持有“天下一统”“天朝上国”的观念,无法得出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可知,当时士大夫没有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真实目的,故B选项错误;材料“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对时代形势的发展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