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与冲击【高等教育专业论文】.doc
3页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与冲击在网络化的生存境遇中,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消极性与积极性共生同样,网络文化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与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行为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影响举足轻重 在网络时代,传媒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甚至不同国界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使大学生接触西方国家的文化更直接多元化信息的匿名传输,形形色色的思想言论,使作为网络受众的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蛊惑和诱导,其思想观念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网上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广泛性,人们可以在数以千万计的人群中自由选择交往对象,也可以同其中许多人同时进行交往加之这种交往又具有间接性和安全性,人们联系感情的方式是网络,不用直接面对面,这就大大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促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和交往热情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不在乎对方的真实身份,所以也没有因泄露秘密而失去面子的顾虑。
正是由于网络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特点,人们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比现实世界更多的快乐,这往往会对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甚至会导致他们迷恋网络 网络沉溺易造成大学生自控力的下降网络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在网上能“为所欲为”,这对缺乏一定是非鉴别力和约束力、好奇心较强又容易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由此产生一些道德失范、危害正常的网络秩序的现象由于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大学生身上,容易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由于整天沉溺网络,在网上玩游戏、聊天交友等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导致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引发“网络沉溺综合症”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瘾和网络孤独前者是指网民极度迷恋互联网,甚至以网络的虚拟世界代替现实社会,拒绝接受现实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后者是指网民沉溺于网络虚拟交往,忽视甚至拒绝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持冷漠态度,造成性格孤僻 互联网带给人们奇妙多变的虚拟空间,具有虚拟性、易逝性、数字化特征游戏人生”在网上获得了全新的含义,特别是个别大学生成了“网虫”,每到星期五、星期六就热衷于网上的聊天,沉湎网络游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会逐渐迷失自己在真实生活中的角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谈情说爱,用数字符号代替现实,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有的大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萎靡,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的“网上犯罪”现象已经露出了苗头,不容忽视青年人固有的好胜、爱冒险等特点也可能引起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2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国内外的统计数据来看,80%的黑客是青少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频繁的网上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并诱发种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恋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他们的喜怒、乐愁、爱恨都有强烈的表现不少大学生将现实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当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被计算机所取代时,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便会逐渐加重,最终因迷失自我的情感和自我的定位而沦为“网虫” 网络文化有着隐匿性与虚拟化的特点,它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不实的环境里在网络中,尽管大学生的需求或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却脱离了现实生活。
长期下去,他们与家人、同学、朋友的关系必然疏远,逐渐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没有人际接触的世界,容易情绪低落或患上孤独症,这也造成了高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另外,由于计算机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的加快,很多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极易产生焦虑、自卑、抵触心理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产生误导 毫无疑问,网络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科学文明的,它为大学生提供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广泛传播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增进与网友的交流和了解同样,不可否认,网络上也有不少消极颓废甚至反动的、色情的信息,即网络垃圾如对国家政策及领导人的恶意歪曲、中伤,讨论敏感问题时的道听途说、似是而非、偏激言语,传播各种错误信息、反动言论,等等这样,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政治立场的言论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尤其是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因特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不仅耗费上网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网络文化中信息垃圾的误导具有形象、庞杂、诱惑力强等特点,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网上资料的丰富性,可能引发学生一些抄袭行为,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网上信息资料丰富,用搜索引擎方式查找方便又快捷,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惰性一些人在写论文、报告时依靠网上资料下载拼凑,缺乏自身的思维与创造,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他们依靠网络、计算机来解决一切问题而不是自己思考,变成了计算机的奴隶,不讲思想道德,不懂政治和历史文化,从而也影响了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影响其全面发展目前,约有 57%的同学上网只是聊天或玩游戏,58%的同学在写论文或学习报告时有过网上抄袭行为此外,据调查,有 87%的毕业生承认在撰写“毕业生推荐表”时,有过网上引用的经历 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由于技术的原因,很难做到严格的审查,这就使人们可以隐瞒真相,彼此难以约束,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伪装,从而为不道德者提供了机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网民”可能缺乏责任感、不诚实、信口开河,而且也容易产生对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情感控制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在网上上当受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倾向 3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系的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障碍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地球浓缩进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它弥补了其他联系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安全性等独特的优势但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而现实世界中的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矛盾,当大学生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即少数大学生只愿意在网络中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现实中人际障碍,形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网络文化中存在着难以控制的匿名和隐秘行为,导致人与人的交往是在虚拟、隐形的空间进行交流。
参与者可以做出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 网络文化传播的模式影响了团队精神的培养现代社会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的分工日益朝向精细分工和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越来越密切;同时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也越来越需要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社会开放、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动态的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人们不必面对面直接打交道就可以彼此发送信息进行交流,但这种人机交流缺乏了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性的人际关系将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情感沟通方式若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人就会缺乏活生生的感情沟通,容易产生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久而久之,会趋向冷漠和孤僻孤立,导致交际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在学生个性化倾向加重的同时,容易自我封闭,因此也有可能影响其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养成。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