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桥营造技艺.docx
4页石桥营造技艺石桥营造技艺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传统技艺之一 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作为江南水乡,万桥之市,石桥营造技艺,历史远久,营造技艺高超,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它的营造技艺包括各类浮桥、木梁桥、石梁桥、折边拱、半圆形拱、马蹄形拱、椭圆形拱、准悬链线拱等古桥建造技术绍兴石桥营造技艺作为石桥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传承意义2008 年,浙江省绍兴市申报的石桥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为越国都城,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绍兴最早的桥梁, 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 始建于越王句践之时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据清光绪癸巳( 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 229 座,城市面积为 7.4 平方公里,平均每 0.0231 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 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 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 45 倍(该城面积为 567 平方公里,当时有桥 378 座,现仅存桥 76 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 2 倍(苏州城内面积 21 平方公里,清末有桥 310 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1993 年底统计全市有桥 10610 座,誉为“万桥市”绍兴石桥不但表现了先进的营造技艺, 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桥本是作为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交通设施而出现于世的, 但是一经与人发生了关系便不再只有单一的物质形态和纯粹的实用价值了绍兴石桥,如一件件大小不同的艺术品, 在广袤的稽山鉴水平原供人欣赏,又供人使用绍兴古桥所特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 “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石桥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石桥营造技艺高超, 站在时代的前列 绍兴的古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浮桥和木梁桥, 越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运用到古桥营造中,进入了石梁桥的创始时期至汉代,石拱建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绍兴的桥梁建设中也有应用秦、汉时期,是绍兴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唐、宋时期,当时绍兴的运河驿路畅通,工商业发达,使桥梁营造技艺不断提高,绍兴石桥的发展也同时进入全盛时期清代,石桥营造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绍兴石桥一般的建筑程序为: 绍兴古桥一般的建筑程序为: 选址——桥型设计——实地放样——打桩——砌桥基——砌桥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压顶——装饰——保养——落成。
它的营造技艺包括各类浮桥、木梁桥、石梁桥、折边拱、半圆形拱、马蹄形拱、椭圆形拱、准悬链线拱等古桥建造技术绍兴石桥营造技艺独特,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等)的营造技艺为国内罕见,桥梁形式多样,形成了极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且石桥的营造技术非常科学,用料质量讲究,布局、选址合理,古石桥一般寿命能长达千年以上绍兴古桥成为中国古桥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美名“桥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新建了许多四通八达的公路, 各种现代建筑桥梁层出不穷由于石桥营造成本高,工艺繁杂,一般建筑公司不愿承建 这使绍兴石桥营造工艺的工匠更是后继乏人, 保存绍兴石桥营造技艺迫在眉睫 此次申遗成功, 是绍兴桥文化保护和继承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2014 年 12 月 30 日,随着湖鄱阳湖由于水位持续下降近 8 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 1631 年),距今近 400 年的“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连日来,随着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鄱阳湖出现严重低枯水位 一座位于江西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 距今约400 年的“千眼”古石桥从鄱阳湖底露出水面,桥身全部由花岗石制成,总长 2930 米,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