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1346350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0.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与作用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与作用 0.前言0.1 作为一种以表达介引功能为主的前置词,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支配其后面的体词性成分所以,一直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在谈到介词的句法功能时,几乎都认为介词后面必须带有宾语以构成介词短语尽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被、给”等词的宾语可以从缺,但大多数不再称其为介词,而是将其归入助词或其他词类也就是说,按照当前语法学界通行的观点, “介词不带宾语”或者说“介词悬空(preposition stranding)”的现象(附注:“preposition stranding(介词悬空)”也是生成语法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在 wh-移位(wh-movement)过程中,只移动 wh-短语,而介词留在原位不动的现象比如“Which girl did you give the book to?”、“Who will you go to the cinema with?”这种性质的“preposition stranding”也可以翻译为“介词滞后”或“介词遗留”(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40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或“介词留守”(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368 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年)。

      这里所说的汉语中的“介词悬空”,在性质上与此并不完全相同,范围上也要宽得多),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的介词是可以悬空的,比如,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就认为“‘给’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施事,一是引出与事无论哪一种情况‘给’字的宾语都可以省略 ”并举例:“房子给(土匪)烧了/别给(我)打破了/我给(电视机)修好了” 很显然,朱德熙主张直接用在动词前的“给”仍然是介词,只是宾语省略了而已刘丹青(2002a)根据 Tsunoda 对 130 种语言的统计,指出前置词语言中有 8—10%明显允许介词悬空,并且为介词悬空下了明确的定义(刘丹青(2002a)对介词悬空下的定义是:“介词悬空指介词所统辖的 Np 因某种句法程序而出现在句子的其他位置,不再与介词直接相连 ”这里的介词悬空比刘文宽泛不过,已经连词化的“是以、此以、是由”等(参看徐丹 2007)以及根据句法规则必须倒置的“何以、谁与、胡为”等,由于倒置已经固定化和程序化,这里不予讨论)而且,刘丹青(2002a、2004)在研究框式介词和先秦汉语语序类型时,还分别对现代汉语“用…来、用…以、从…中”三组框式介词中的悬空现象,以及先秦汉语介词悬空的三种格式,作过富有启发意义的归纳与总结。

      此前,董秀芳(1998)曾从零形回指的角度讨论过“与、以、为”的宾语缺省情况此外,彭睿(2007)也从格式语法化的角度讨论过“从而、因而、以及”等词的词汇化动因然而,对于“Np 用来 Vp”格式中“用”的支配对象的前置,储泽祥、曹跃香(2005)和屈哨兵(2006)似乎并不认同介词悬空说,储、曹文更明确认为“介词不能悬空”0.2 可见,汉语介词到底是否可以悬空,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动介兼类词的宾语位移、缺略,迄今存在较大分歧,亟需深入探讨由于刘丹青(2002a、2002b、2004)诸文因研究专题所限,虽涉及到介词悬空,但都没有展开讨论;而董秀芳(1998)和彭睿(2007)的关注重点2并不在于此;所以,a 汉语中到底有哪些介词可以以何种方式悬空;b 不同介词悬空后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句法后果;c 导致介词悬空的动因是什么;d 介词悬空后在表达上会有哪些作用;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这里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介词悬空的历时与共时作一中观式的考察与研究0.3 这里所说的“介词悬空” ,是指任何一个介词或曾经的介词后面没有宾语的现象,不管悬空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也不管悬空后该介词在性质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无论是“前置、移位”还是“省略、隐含” ,是“脱落、缩略”还是“句法空位、零形回指” ,总之,不管悬空的方式和结果怎么样,只要介词或介素后支配成分从缺,一律称之为介词悬空由于汉语动词和介词间存在着演化、依存关系,不少介词的悬空形式到底是原动词先虚化为介词,然后该介词出现了悬空式,还是动词先有悬空式,然后该动词虚化成介词,同时继承悬空式;有些可以分辨,有些难以辨别;对此,这里不作严格区分(比如“以、因”是先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再出现介词悬空式;而“用来、拿来”悬空之初“用、拿”还是动词,但后来出现介词“用、拿”的悬空式“用来、拿来”这两种情况这里不作严格区分,统一归入介词悬空)据考察,不涉及方言,汉语中大致有“以、自、为、与、用、由、因、从、拿、被、给、叫、让、借、藉、据、按、照、依、随”等 20 来个介词可以悬空,约占到介词的七分之一需指出的是,有些介词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悬空方式,形成了相同或相异的后果与作用,比如“以、用、被、给、依、照”等,对于这些介词,这里将分别予以描写和讨论0.4 除了前言和结语,这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描写介词悬空的方式,进而考察因介词悬空而导致的句法后果;然后从语用表达的角度探讨介词悬空的动因,进而分析介词悬空以后形成的表达功用。

      这里所引例句,除少量转引的以外,大多从《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 》和北大语料库检索而得,现、当代的还引自一些新闻报道;所有例句均标明出处为便于行文,这里用 Ø 标明介宾悬空的位置;用下划虚线指示该介词的支配对象,尽管大多数所谓的介宾由于句法结构的限制和业已凝固成词,在实际语言中并不都能回到该介词或介素后面的悬空位置上1. 悬空的方式及其句法后果1.0 介词悬空的方式,可以从承前省略、隐含脱落与紧邻凝固三方面考察这三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和交叉关系就各介词个体而言,尽管存在跨类现象,但一般都有其最主要的悬空方式悬空后产生的句法后果,则有保持不变、独立转类和参与重构三种1.1 承前省略式所谓承前省略,就是指介词宾语或者说名义上的宾语已经在前面以不同的句法形式出现了,介词后没有用 “之、是、此”等代词加以复指,而是采用了承前省略的形式比如古汉语中表工具、对象的邻体格介词“以、与、为”等,经常以这种方式悬空例如:(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 Ø 说吴王 (《庄子·逍遥游》 )(2)卫鞅复见孝公,公与 Ø 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3(3)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 Ø 发兵 (《史记·楚世家》 ) 表来源或原因的根由格介词“自、以、因、用、由”等,也常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悬空例如:(4)日居月诸,东方自 Ø 出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诗经·邶风·日月》)(5)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 Ø 祈王身 (《左传》昭公 26 年)(6)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Ø 不详察事情 (《韩非子·存韩》 )(7) (盘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 Ø 宁,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 )(8)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更用 Ø 惑焉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 )凡承前省略式,语义上的介宾一般都须在前面出现从实际用例看,其实,真正省略的成分大多并非介宾本身,而是复指代词比如下面两种表述法都可以接受,差异就在于代词省略与否:(9)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 (《战国策·燕策》 )(10)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 Ø 谋也 ” (《史记·刺客列传》 )上述介词悬空现象,董秀芳(1998)曾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认为是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刘丹青(2002a)则从语序类型的角度分析为介词悬空。

      应该讲,从各自的理论背景和研究体系而言,这样处理都有其合理性根据董秀芳(1998)的研究,此类悬空式从先秦到唐宋,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多到渐趋衰落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有出现,两汉比较常见,唐宋以后就相当少见了1.2 隐含脱落式所谓隐含脱落,就是指介词的支配对象不但在介词后没有出现,而且在前面也不明确出现尽管介宾成分大多可从上下文中推测其有,但通常很难清楚地确定其所指,只是隐含其中;而语义上的隐含在形式上就是脱落这种情况在近、现代汉语被动句中相当普遍主体格介词“为、被、给、叫、让”的共同特点就是,表被动时,或者因行为主体不很清楚或不宜明说,或者为了协调句式或简捷行文,介宾就只能隐含其中首先, “为”表被动的悬空用法在先秦两汉已出现,其介宾大多还在前面出现,但已经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11)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 Ø 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左传》文公 13 年)(12)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 Ø 戮乎?(《史记·项羽本纪》 )前句介宾是“晋人” ,还是省略式;后句“将军”指秦将章邯, “妻子”究竟为谁戮,很可能是诸侯,也可能是秦王或其他人,有模糊性,应是隐含式。

      介词“被”表被动的句子出现在东汉, “被”字悬空大约出现在六朝后期,其悬空式也存在着由承前省略到隐含脱落的演进过程例如:4(13)霆耀电光,王乃放箭,正破龙胸;龙被 Ø 射死,猴众称善 (《六度集经》卷四十六)(14)于是目连闻说,心中惆怅转加,慈母既被 Ø 凌迟,旧日形容改变《敦煌变文·目连缘起》 )“射”的主体是“王” , “凌迟”的主体则不必明说而隐含至于“给、叫、让”三个词,由于表被动的介词产生较迟,所以,其悬空式的出现更迟处置句、被动句和对象句中的“给 V” ,19 世纪中已形成,但直接附在 Vp 上作为被动标记的“给” ,恐怕要到 20 世纪中叶才完全成熟例如:(15)大水给 Ø 问住了,就硬着头皮顶他:“不抗怎么着?叫我当亡国奴啊?”这下老爹又给 Ø 问住了,瞪着眼儿说不出话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至于“叫 V、让 V”表被动,更要到 20 世纪后期,而且,其使用频率与可接受性都还比较低例如:(16)张老汉点了点头,收住泪点说:“村主任康顺风,村代表辛在汉,都叫 Ø 抓走了,共抓去七个 ” (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 )(17)我在宾馆里和汉斯一起过夜,让 Ø 埋伏了。

      (苏童《女孩为什么哭泣》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为 V、被 V、让 V”等格式,究竟是动宾式、递系式还是悬空式,必须认真分辨据考查,先秦汉语中表被动的“为 NV”句的形成比“为 V”句要早例如:(18)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19)良马固车,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 (《韩非子·难势》 )所以,如果承认先秦表被动的“为 NV”句中的“为”是介词,那么,与此同时或略后形成的“为 V”句,就可以认为是介词悬空式然而,先秦时期的“被 V”式则肯定不是介词悬空例如:(20)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 (《战国策·齐策》 )(21)今兄弟被侵必功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既然“被 NV”句要到东汉才出现,那么,这两句中的“被 V”就应该跟现代的“挨打、受罚”一样,是动宾短语同样,也需要区分清朝中叶的“让 V” ,虽然也可以表示近似的被动义,但并不是介词悬空而是隐含了兼语的递系式,因为当时表被动的介词“让”还没有形成(石毓智 2005) 例如:(22)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 (《红楼梦》74回)(23)纵让找了来,我们虽没行过这个令,想理去自然也得个会打鼓的,……(《儿女英雄传》30 回)对于被动句中“为、被、给”行为主体的省略或隐含,前人已作过多方面的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