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十二郎文教案_2.docx
4页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 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 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 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 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 病死的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 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 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 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 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 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 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 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 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明代 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 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 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 《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 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 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 就也” ) ,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 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 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 不 然乎” )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 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四、鉴赏要点 1、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 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 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 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 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 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 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 《祭十二郎文》 ,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 《泷冈阡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袁枚的《祭妹文》 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 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 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 2、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 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 情同手足,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 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 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 却“强者夭而病者全” ;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 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 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 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 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 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 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 交织首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 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 到“未可以为信也” ,再到“其信然矣” ,语句重叠,表现 其惊疑未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 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都 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