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物理下册简单机械经典教案.doc
11页一、复习引入新课复习:1.什么是功?功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探究活动:因装修房子的需要,要把沙子从一楼运往三楼 方案: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问题;那种方案较好?二、新知讲解【知识网络】一、杠杆 1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 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①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②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③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或()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4.分 类: 名称结 构特 征优缺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二、滑轮 1.定滑轮: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等臂杠杆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法: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 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 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 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 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 W额=f L 3、总功: 定义: 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 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 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W有用W总 =ηGhFL=ηGhFS=GhFh=GF=ηGhFS=GhF2h=G2F=ηGhFS=GhFnh=GnF=② 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滑轮 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ηW有用W总 =GhFS= 5、机械效率的测量:① 原 理: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上下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 摩擦,假设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三.典型例题1、如下图,做出图中各杠杆的动力和阻力的力臂变式1】以下关于动力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变式2】3、用一条长2m的扁担挑物品,前后两端分别挂有300N和200N的箱子。
要使扁担保持水平平衡,肩应离扁担前端多远?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果杠杆右侧高左侧低,则可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下图,在支点左侧20cm刻度处挂3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在支点右侧15cm刻度处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其水平平衡要使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沿方向,此时读数为N3030202010100【变式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屡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 减小摩擦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屡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变式2】如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装置图.〔1〕实验前为方便测量力臂长度,应将杠杆调节到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向下倾斜,平衡螺母应向端调节.〔2〕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用字母符号表示〕.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10.5101520.5151.5531.5203104220410〔3〕图中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每个钩码受到的重力是0.5N,则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的拉力是N;拉着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并保持杠杆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将.5、以下四种情形中所使用的杠杆属千省力杠杆的是〔 〕 【变式】 图3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5、如下图,不计轮与轴的摩擦及滑轮的重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 A.m1=m2 B.m1=2m2 C.m2=2m1 D.m1=4m26、如下图的装置中,不计滑轮摩擦,当水平向右的拉力F=5N时,物体恰能匀速的向右运动,求物体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
7、如下图一根质地不均匀的木棒横放在地上,重心为O点,抬起它的左端需要200N,抬起它的右端需要300N,则〔1〕木棒的OA段重还是OB段重?〔2〕木棒本身重多少N?8、如下图,用水平方向的力F拉绳子的一端P,使物体A以2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不计滑轮、绳、弹簧的测力计的重力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及2秒P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 〕A.8N,4m B.8N,8m C.16N,4m D.16N,8m【变式】如下图,用力F将重物匀速提起,滑轮重不计,则重物重力G与力F的关系是〔 〕A.F=G B.F=2G C.F= G/2 D.无法确定9、如下图,通过滑轮组用100N的拉力在20s将重为240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1〕绳子自由端的移动速度为多大?〔2〕动滑轮重力多大?〔3〕假设重物再增加120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至少多大?10、如下图,质量不计的不等臂杠杆两端分别挂上实心铁球A、B时,恰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假设将A和B同时浸没在水中,则杠杆的状态是〔 〕A.右端下沉 B.左端下沉 C.仍然平衡 D.不能判定【变式】等臂杠杆的两端各悬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杠杆保持平衡,如下图假设将两球同时没入水中,杠杆将〔ρ铜>ρ铁〕 A. 仍保持平衡 B. 挂铁球的一端下降 C. 挂铜球的一端下降 D. 无法确定11、如图7所示,工人用滑轮组吊起质量为l0kg的箱子,工人施加的拉力为250N,箱子 10s被匀速竖直提升了 2m,不计绳重和摩擦,取g=10N/kg求:(l)箱子受到的重力;(2) 工人做的有用功;(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工人所做总功的功率变式1】如下图〔滑轮组的绕绳未画出〕,人以600N的力向下拉动绕在滑轮组的绳子一端10秒,使绳端向下移动了1.5m,重物匀速上升了0.5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g=10N/kg〕.〔1〕按题意画出滑轮组的绕绳.〔2〕人所做功的功率多大?〔3〕被吊起的重物质量多大?【变式2】用如下图的滑轮组提升货物,动滑轮重30N,货物重360N、上升速度是0.3m/s,拉力F的功率是180W〔不计绳重〕。
求:⑴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⑵货物上升3m过程中,克制摩擦力做的功12、如右图所示,已各斜面长5m,高3m,绳端拉力为50N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将重100N的物体在5s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在此过程中:〔1〕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速度为多少?〔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3〕拉力的功和功率各是多少?〔4〕拉力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变式】如图23 所示,物重G 为2000N,斜面长5m,高3m,斜面和滑轮组装置的总机械效率为80%,假设将重物沿斜面以0.2m/s 的速度拉上来,求:〔1〕所需拉力F 是多少? 〔2〕机械的总功率是多少?13、如下图,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制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 (1)运动过程中克制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变式】现有重800N的木箱A,小同学想把它搬到高为6m、长为10m的斜面上,如下图,他站在斜面上,沿斜面向上用600N的拉力使木箱A以0.2m/s的速度匀速从斜面底端到达斜面顶端.求:〔1〕小同学拉木箱的功率是多大?〔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1.在生产生活中常使用如下图的简单机械,其中一定不能省力的做法是〔 〕A.B.C.D.2.人体的杠杆大多是由肌肉和骨骼组成的。
图1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3.骑自行车上一个陡坡时,有经历的同学会沿S型路线骑行,他这样做是为了〔 〕A.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