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贯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ocx
11页浅谈如何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贯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指出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语文课是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学更是这一切的基础而目前却有很多老师,剑走偏锋,失了主次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既适应新时代要求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我用一以贯之的理念在我的教学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关键词:传统文化;多角度;连续渗透;深挖内涵;有效诵读【研究背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凝聚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主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而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阵地,更是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学更是这一切的基础。
在部编版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中提出,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之一是“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内容融合在教科书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现在“国学热”“读经典”的风靡,让很多的老师都崇拜于那些把主要精力放在带学生读经,而将课本教学压缩到一个月甚至于一周内学完的“国学经典实验班”打着“校本教材开发”的幌子,而忽略了课本教材和课程标准,这难免剑走偏锋,失了主次毕竟古代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和我们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既然无法回到古代,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探索既适应新时代要求又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融入到低段语文教学中就尤为重要,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展开了以下探索:1. 多角度生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生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重点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中就采用了象形字识字的方法下册的《姓氏歌》当中则采用了分解部件的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
而《小青蛙》字族文识字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这些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同时积极的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二、寓教于乐的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爱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也提出了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低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这一要求[2]在低段教材中有需要深入理解的讲读古诗文14篇,出现在“日积月累”中的略读古诗文18篇、谚语和名言警句等10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用“诵读”法积累古诗文,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了吟诵的学习方法,并且重视将吟诵的规则教给孩子们从学生学习第一首古诗开始,我就不断渗透“什么是平仄?”“什么是韵脚?”等古诗文的相关知识,并且从一开始的老师范读和带读为主,慢慢向学生根据基本吟诵规则自主诵读、吟诵过渡由浅及深,层层递进,在反复积累中把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思想美刻入自己的血肉之中,潜移默化的将对古诗文的热爱转化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 重视日常教学的连续渗透,巩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一)发现问题,埋下种子在学习一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我上学了》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上学想学什么?以后想做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我想学舞蹈,做舞蹈家,因为我喜欢跳舞。
有的说:“我想学画画,因为画画很好玩刚刚踏入小学阶段,他们的愿望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努力去寻找教材中每一个能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点,引发孩子的思考,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并进一步指导他们的行为二)抓住契机,点石成金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大禹治水》时重点引导学生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中,深刻感悟先贤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习名言“志当存高远”时,引导学生明白立志就要以先贤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再提问孩子们:“你的志向是什么?”这时有学生说:“我想当飞行员,守卫祖国的领空!”也有学生说:“我想当科学家,发明高科技产品!”这时我知道孩子们的思想已经从一开始的关注自我转向了崇尚伟大的事业但我深知把每一个孩子都导向崇尚伟大,难免会把志向变成一种看似高大实则空洞无比的口号,也会把那些有着“平凡”志向的孩子压得不敢表达所以我对孩子们说:“老师从小的志愿就是成为一位教师,能够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这时,有个孩子怯怯地说:“老师,我……我想成为一名建筑工人……因为我想建很多的房子给那些乞丐住听到这个答案,我激动地走到他身边的!我说:“孩子,你真棒!因为你想的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想的一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然他自己住的还是漏雨的茅屋,但他的心中想着的依然是百姓们能不能有遮风避雨的房子住,如果穷苦的人们都有好的房子住了,我独自一人住漏雨的房子的也值了!在穷苦之时他心中依旧装着百姓,他的这种精神就是‘儒士精神’!小涛的这种再平凡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一种‘儒士精神’,这种志向就是远大的志向!”从孩子们的掌声中,我知道了“讲仁爱、重民本”的儒士精神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发芽。
三)连续巩固,酝酿成长到了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时,面对“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孩子们有的说:“我想做厨师,让吃到我做的菜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有的说:“我想做医生,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痛苦,健康快乐的生活!”……我说:“孩子们,请记住不管做什么,只要时刻心中装着他人,你就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让“讲仁爱、重民本”的儒士精神继续在孩子们的心中酝酿成长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巧妙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要注意拉长线,在不同时期找到同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反复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反复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并反复引导学生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完善自我四、深挖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温儒敏教授提出: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减少说教,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在课文中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巧妙的将其渗入给学生[3](一)仔细研读,确定目标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一篇课文是《传统节日》这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精髓。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但是每一个节日蕴含的深意却是二年级的孩子需要下功夫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不难,难的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这一“高大上”的古老文化精髓如何落地,如何点燃二年级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二)巧妙结合,各个击破通过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确定以课文中最后那句“全家团圆真热闹当中的“团圆”一词为突破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春节等一年当中的七个传统节日之后,提问:“难道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是团圆的节日吗?”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是孩子们熟悉的,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乞巧节中牛郎和织女的团圆,孩子们也能理解;但是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孩子们理解起来就有点儿难了所以我问孩子们:“清明节时去祭扫,快到清明节了,请你回忆一下,你们去给先人祭扫时一般都和哪些人一起去呢?”孩子们很快就说出:“跟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一起去!”“还有我姑姑、舅舅、表哥表姐他们都一起去!”从而明确祭扫一般是家族活动,是家族的团聚到了重阳节时,孩子们也能举一反三的理解“敬老”就是子女、儿孙要和父母长辈团圆将“团圆”意识从小家庭提升到了大家族当中在端午节时,我结合端午节的由来,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在得知楚国破、楚怀王殁之后,在悲愤绝望中投江而死的无奈,这背后则是屈原一直期盼楚国能够统一的愿望。
又将“团圆”意识提升到了国家统一的层面从小家庭到大家族,再到国或天下,各个击破、层层递进的引导孩子们理解了中国人世世代代追求的就是团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就是团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团圆,也就是“和”三)以小见大,理念升华再拓展升华“从舜帝定九州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再到我们今天‘一国两制’的方法让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尚和合、求大同”的胸襟和追求最后提出寄望:希望将来如果你有能力,请你多做让祖国让天下团圆的事情,因为我们还在等待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团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当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就请你常回家看看以小见大的将挖掘出来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和孩子们的思想意识融会贯通,点燃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 坚持有效诵读,提高传统文化素养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为主渠道,为学生从小打下中国文化底色.构建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体系[4]所以在紧抓教材中的古诗文诵读之外,适当的补充传统经典诵读就非常有必要了但诵读经典不能取代语文教材,必须寻找到适合孩子不同阶段学习的经典名作,多角度、全方位的灵活引导、扎实诵读、长期积累才能更好的落实《方案》要求。
所以我又进行了以下探索:(一)见缝插针,保证诵读时间针对我们班的实际,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诵读《三字经》,我坚持落实好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加上课前五分钟诵读、午读和周三无作业日诵读,两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诵读完了《三字经》、《孝经》、《大学》二)形式多样,保持诵读兴趣每天反复的诵读,孩子们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开始探索多形式的诵读学习方式,首先我尝试在经典诵读课上先花15分钟的时间串讲《三字经》,理清脉络后,再让孩子们或大声诵读或打着节拍吟诵或接龙背诵理解诵读加多形式诵读,寓教于乐,诵读效果也就更明显了此外,我们每天都有五分钟进行《三字经故事》分享会由教师分享向学生自主分享过渡,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自己讲故事,有了平台展示自己孩子们的诵读兴趣也就更浓厚了还有诵读比赛、制作国学小书签、绘制《三字经》思维导图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经典诵读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三)知行合一,提高诵读质量二年级上学期后两个月我们诵读的重点是《孝经》,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第一次面对文言形式的《孝经》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除了保证孩子们在学校的诵读时间外,也邀请家长们自愿加入亲子诵读,这样孩子们的诵读兴趣更加高了。
后来我们除了诵读《孝经》之外,每周还学讲一个《二十四孝故事》孩子们讲起来也有模有样,有些孩子还能自觉写出四五百字的读后感孝经故事不仅给了他们孝顺父母的行为指导,而且古今对照的讲解,也让孩子们积累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培养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日行一孝”的实践活动,并且用简短的话记录下来知行合一让孩子们获得了父母的肯定,这又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诵读《孝经》的兴趣 坚持有效诵读,既培养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让学生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