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和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初探]新加坡中小学教育.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44288327
  • 上传时间:2022-09-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8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和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初探]新加坡中小学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思想基础,日本和新加坡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根基,二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上现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同为东方国家的中国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背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角度系统比较了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异同,以期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部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爱国主义 日本 新加坡 儒家思想 国家意识  绪论  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一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全部依据各自的国情,采取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尝试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内容、路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比较  从历史背景看,两国同处亚洲,而且全部是在海岛的地理环境上发展起来的,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无不存在东方历史和岛国文化的烙印它们在近代全部曾受到外来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殖民活动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全部给两国带来了很大冲击笔者认为,基于历史背景所产生的民族心理差异是造成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有显著区分前提和根源。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国家主义的历史传统中世纪的日本十分重视武士精神教育,到了明治时期,它被巧妙地转变为全体国民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强调培养臣民的“忠良”性格,主张教育要为国家富强服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二战时期日本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极致,进而把“忠君爱国”、“忠孝一体”作为“臣节”[1]战后日本即使进行了教育民主化的改革,但仍保留了国家主义的传统,实施狭隘的爱国心教育  新加坡从被开发至今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经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受东西文化的双重影响,新加坡因为这些原因极难走民族国家的建国之路政府通常将爱国主义叫做“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表现为国家意识教育,其目标在于让全体国民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观念,加强国民身份认同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十二个月全部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  近代日本的爱国心教育,将其作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以抵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但以后爱国心和其民族精神中固有的国家主义结合,成为教化臣民、给国民洗脑的精神武器,带有显著的侵略扩张的色彩直至当代,其爱国主义教育中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的意识依然存在。

      爱国主义教育在日本被打上了军国主义的烙印,民族危机意识转化为侵略扩张的动力,其对外扩张的性质正是狭隘的爱国心的表现;在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关键侧重在多元文化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认同,以维持国家统一和种族友好,是推进新加坡种族友好、团结和国家富强的强大动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比较  在教育内容上,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两国在国家和民族认同教育上全部坚持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标准两国作为儒家文化圈内的主要国家,儒学思想的关键精神和价值理念经过改造和本土的传统价值精神相融合,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主要源泉,其关键表现在对“忠”、“孝”思想的吸收上而两国在地理环境上同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忧患意识教育是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推进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主要作用  儒家思想是日本德育的主要资源,它在本土化过程中和日本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教相结合,形成了对统治者绝对效忠的集团意识和对神道皇国的忠诚信仰日本视“忠”为最主要的美德,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上升至对天皇的孝顺和忠诚日本的忠君爱国有明确的象征标志,即天皇,热爱国家和热爱天皇是统一的二战以后受美国影响,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和道德教育体系,不过关键的民族精神却没有改变。

        新加坡的建国历史短暂,种族组成复杂,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双重交汇,政府坚持“技术上依靠西方,精神上固守全部东方”,是既吸收弘扬儒家思想又借鉴西方公民教育模式的经典代表在新加坡,华人占了总人口的3/4以上,大部分移民没有受到过五四运动以来否定儒家的知识运动的影响,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和接收儒家价值观的可能性该国基于实用性的看法改造儒家思想,给予儒家学说以当代意义的解释,她们是在自己所了解的儒家伦理的意义上,用儒家思想解释新加坡的文化和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就是1991年公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提出多种族均能接收的五大共同价值观新加坡还提出了“忠孝礼仪廉耻”的关键价值,认为“忠”就是效忠新加坡,把新加坡看做自己的祖国,有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从忠于国家这一角度来说,日本对于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学习全部是为了“忠君爱国”服务的,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是“忠君”的详细对象,其爱国主义教育依然趋向封建、保守,使日本的军国主义、神国思想得以生存不一样于日本,新加坡的爱国主义是一个较为抽象、广泛的概念,爱国就是热爱新加坡这个国家本身,既没有将国家和民族神圣化,也没有要求国民对某一详细对象有统一的崇敬和信仰,意在强调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在适用西方公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东方价值观也做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定义,抵制了在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而来的物质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社会义务感下降等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为新加坡的发展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由“忠”的思想深入深化而来的,是儒家一样提倡的忧患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因此立”、“君子忧道不忧贫”,就是要将个人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络起来,强调个人对祖国的赤子情怀这种精神和两国的特殊的岛国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两国的忧患意识教育日本人从小接收的教育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资源贫乏,灾难频繁,假如不发奋图强,就有亡国灭种之虞诸如《日本淹没》一类的灾难作品在日本长盛不衰,折射了忧患意识和危机普遍存在于日本通常民众心中日本首先将忧患意识转化为民族认同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不过其次,她们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源自于岛国的自卑心理,这种畸形的自尊心造就了日本爱国主义中的侵略扩张传统新加坡一样因为其地理和文化原因,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教育如新加坡出版的《居安思危:大战前后新马史料汇编》一书,经过整理二战史料,让新加坡的年轻人意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2]培养国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使她们能自觉关心国家,团结求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