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借鉴意义.docx
14页浅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借鉴意义论文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 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 求的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生活世界作为主体 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它的结构在现代社 会遭到严重破坏,即产生所谓殖民化问题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 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 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寻求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 这个根据主要是交往主体间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 范,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 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哈贝马斯 的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 识的中介,提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 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为解决交往异 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 往合理性;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 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于 20世纪70年代转向交 往理论研究,重要代表着作有《交往与社会 进化》(1976)、〈〈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 〈〈交往行动理论》(1981)、〈〈晚期资本主义 的合法性问题〉〉(1974)等,交往行动、交往 合理性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问题针对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 自由丧失等异化现象,哈贝马斯批判了马克斯•韦 伯的目的一一工具合理性理论, 分析了交往行为与其它社会行为的区别, 建立了自己的 交往行为理论。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 是主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以语言为中介, 达到人与人间相互“理解”和“一致”的 目标他把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看成是 其他一切行为的基础,正如哈贝马斯所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 本的东西 冲突、竞争、通常意义上的战 略行为 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标的行为的衍生物 口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适 应了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交往实践居于 前台这一新变化而提出的, 企图摆脱后工业 文明社会异化条件下的悲观主义,尤其是该 理论之所以形成的特定背景和现实依据,触 及西方文化中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值得我们 学习和借鉴一、交往行为概念及其合理性交往行为概念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 论的核心范畴,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为总 是要求一种在原理上是合理的解释”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中,哙马斯 把社会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目的 性行为,它是行为者权衡各种手段并选择一 种最理想的达到目标的手段,比如,“劳动” 就是这种工具性的“目的一手段”式的行 动;第二类是规范调节的行为,这种行为一 般只能发生在一个受共同价值约束的群体 内,群体内各成员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 为行为的取向,规范严格控制行为并满足“普遍化的行动要求”;第三类是戏剧性行 为,这种行为重在表现自己,“行动者在他 的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 想让观众以一定的方式看到和接受到自己 的东西”;第四类是交往性行为,即行为主 体之间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相互协调,通过对话达到行动上的一致,相互理解是交 往行为的核心。
哈贝马斯认为,在上述四种类型的行为 中,只有交往行为是最为合理的,因为交往 行为较之于其他三种行为来说具有“世界” 的普遍性哈贝马斯把“世界”区分为三个 不同的层面,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 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即“外部世 界”、“客体世界”;“社会世界”即合法 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 “主观世界”是人的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在上述四种 类型的行为中,只有交往行为作为不同主体 间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观世界”、 主体与“社会世界”、主体与“主观世界”三种关 系的背景下发生的,交往行为相对于其他几 种行为而言,吸收了其他三种行为的优点, 是一种世界性的、多方位的行为,本质上更 具有合理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组成的世 界称为“生活世界”二、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源自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运作于生活世界之内, 生活世界是主体间从事交往活动的历史舞 台,“它不是行为者与三个世界中的任何一 个世界的关系,而只是行为者之间通过对三 个世界的解释而达致相互理解,取得一致意 见的关系”,“可以把生活世界的概念首先 作为理解过程的关系而引入进来” 生活世界包括三个层次即文化、社会、个体,这三 个层次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意义关系 网,是交往行为者的“信念储存库”,“信 念储存库”就是它为交往行为主体在交往 互动中提供思想“信念”的源泉。
在这三个 层次中,文化知识以符号形式体现出来 体现在使用对象和工艺中、体现在格言和理 论中、体现在书籍和文件中(还不少于体现 于行为中);社会体现在制度化的秩序、法 律规范或规范调整的实践活动和使用的交 织物中;个性结构体现在人的有机体的根基 中由此看出,生活世界的本质是由知识构 成的,交往主体通过共同的生活世界理鲤和 表达存在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的事物系统是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它是一种技术性的事物,是物质再生 产总体的总称,如社会的政治系统、经济系 统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重发 展推动着社会的进化,一方面,生活世界的 理性化是系统一体化的新的机制组织化的 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方面理性化的 发展,不同社会成员间不协调的因素也越来 越多,这就造成西方社会生活世界与系统严 重分化甚至脱节,于是产生了生活世界的殖 民化即由于技术、科学及一些中介性媒介造 成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当这些中介因素 (如金钱、权力)进一步渗入到政治、经济和 家庭关系中从而造成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 受到严重侵占,抵消了生活世界对于社会整 合应起的作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自主 的子系统的要求从外渗人生活世界, 就好像殖民主义者侵入一个部落社会, 并强迫其同 化。
三、走向交往合理性的路径选择怎样解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呢 ?哈 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这一解决办法, 他认 为只有实现交往合理性,使理性在社会生活 中变为现实,在与目的合理性的抗衡中,阻 止系统借助金钱和权力媒介对生活世界的 侵蚀,才能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走向合理性 哈贝马斯试图借助团结和正义进行自由的 交往与对话来建立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首先、交往主体要建立一套规范准则, 承认和重视一定的规范准则才能有效地达 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才能顺利地开展对话与 交流这些规范准则影响和约束交往主体的 行为,便于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 强调规范的普遍性,他说:“每个有效的规 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 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 趋预先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 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这 里的普遍性有效规范必须是大家都能自愿 接受的,“普遍性”是与商谈和论证结合在 一起的,要通过商谈和论证,容许一切参与 者发表不同的见解并最终找到能代表大多 数人的意志的观点,规范准则是人们相互理 解的重要基础其次、交往主体应选择合适的语言哈 贝马斯认为:“我把交往行为视为以语言为 中介的互动行为,在那里所有行为者都致力 于调节他们的交往行为,都追求以言行事的 目的,并且只追求这些目的。
哈贝马斯认 为语言成了促成“交往合理化”的关键因 素,有交往行为的地方就会有语言的出现, 语言行为受阻或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 理的交往行为交往对话的时候,交往双方 必须选择一种能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 语言表达自己哈贝马斯认为:“把语言理解成所有社 会制度都得依赖的一种元制度具有重要意 义,因为社会行为形成于日常的语言交往 中他把交往行为变成了交往主体通过符 号协调的相互作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 间的沟通,他进而指出“语言运用中的四种 有效性要求,即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 和正确性,保证了语言理解的主体间性,体 现了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结构的理性内 涵这说明在交往过程中,主体要尽量满 足这“四种有效性要求”,才能实现交往行 为的合理化再次、交往主体应开展对话活动对话 是人们达成共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对话就是 交往,只有在对话中,交往主体的利益才能 被充分考虑到,交往双方提出的各种要求都 可以成为讨论的对象,在民主、平等、和谐 的气氛中,人们能在没有任何外来的强加的 压力下充分论证各自的观点, 用哈贝马斯的 话说就是“一种话语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 有同等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 任何人都可以 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 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 “所有话语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 论证,并对话语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提 供理由或表示反对、任何方式的论证或批评 都不应遭到压制。
这样交往主体在讨论和 论证的过程中,都获得了 “机会均等”的权 力只有保证交往主体享有平等、自由的话 语权利才能挨弃权力滥用而压制话语民主 的做法、才能通过交流与对话达到相互理解、 才能克服“生活世界”与“系统”间的裂 痕而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化”(如生活世界 的商品化、金钱化、官僚化)的趋向,实现 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 哈贝马斯批判继承了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他认为语言是最基本的交 往媒介,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行为以及社会 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语言的交往可以 达到相互理解、行为合理化和普遍的共识, 并以此来整合社会虽然这一方法带有浓厚 的解释学色彩,但这一思维视角非常独特, 拓展和加深了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交往行动 是交往主体借助一定的交往媒介开展的活 动,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人们共同理解和接受 的感性中介系统一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符号系统是 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通过语言符 号系统有利于实现交往主体在思想、情感、 信息上的沟通和对交往活动本身目的和意 义的理解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模式把 语言看作是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 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 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交往行为模式贯穿于由米德的符号互动 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奥斯汀的 言语行为概念以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等共 同开创的不同的社会科学传统, 并且充分注 意到了语言的各种不同功能。
马克思也认为“从事物物交换和互通有无的倾向……是运用理性和语言的结果”哈贝马斯还深入 研究了语言交往的种类与规模、言语行为的 可能理解性的先决条件及其有效性基础, 他的这种对交往问题的语言学转向对于实现“文化体系的合理化”也具有重要价值哈贝马斯从对话和交往行为能力方面 来考察理性,他所界定的理性是具有反思和 批判功能的实践理性而不是传统哲学的以 意识为框架的认知理陛这种实践理性“不 仅注重行为的可能性与合目的性,而且把真与善,即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前提’ 在这里道德被看成是必须服从的“最高命 令”,人的主体不仅具有认知功能,而且是 一个交往实践主体在哈贝马斯看来,传统 的占统治地位的“主体主义的意识哲学”是以工具理性概念为基础的,这种工具性行 为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只注重手段 与目的、技术与目标的关系,没有考虑到目 标本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它缺乏交互主体 性的维度在这种工具性行为的主宰下,人 们的交往被扭曲,主体间的对话变成了争辩, 主体间矛盾激化工具理性破坏了正常的人 际交往结构,造成了人对人的统治在这种 情况下,哈贝马斯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交往理 性,交往理性就是要克服传统的近代意识哲 学批判的困境,“它既可以超越先验理性和 超验理性的证明模式,也可以摆脱工具理性 批判的理论困境;它既能满足现代科学、道 德和审美经验的内在有效性要求, 又能够为人类再生产和社会合理化提供普遍合理的 条件;它既能为社会融合和个体社会化提供 一种新机制,又能历史地经验地对这种新机 制进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