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68006192
  • 上传时间:2024-07-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7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一、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提要1:阳明经腑同病表现•经证:脉浮,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腑证:脉紧,腹满而喘•经腑共见证:咽燥口苦 提要2:阳明经腑同病的治疗禁忌 •忌汗——躁,心愦愦,讝语 ——津伤热盛,心神被扰•忌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 ——热盛扰心•忌下(不绝对):出现三种变证 ——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提要3:阳明经腑同病,下之不当出现的变证 1)栀子豉汤证 实热病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心中懊憹,舌苔黄腻2)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腑证已去,阳明经证仍在,并伤津耗气——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提要3:阳明经腑同病,下之不当出现的变证3)猪苓汤证 主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亦可见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眠—319条,舌红苔少或薄黄少 津,脉细数或濡 病机:水热互结,阴液损伤 治法:清热利水养阴 提要3:阳明经腑同病,下之不当出现的变证3)猪苓汤证方药:猪苓汤 猪苓、茯苓——性味甘平,淡渗利水 泽泻——咸甘微寒,利水、泄热 滑石——甘寒,清热利尿 阿胶——甘平,滋阴养血润燥• 特点: 利水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利水★思考: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比较。

      提要4:猪苓汤的禁忌证 汗出多而渴 ——阳明里热盛,津液受损重 ——防利水更伤阴液 二、阳明病攻下后寒热之辨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提要1:阳明病攻下后转为虚寒证 •轻:胃气虚寒——不能食,哕 ——可用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 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等(226)•重:阴盛阳衰,真寒假热——下利清谷 ——用四逆汤回阳救逆(225) 提要2:阳明病攻下后转为实热证 •阳明气分热盛——脉浮发热,口干鼻燥, 衄(227)•余热留扰胸膈——发热,手足温,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栀子豉汤(228) 三、阳明兼少阳证治 原文•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提要1:阳明少阳同病,皆不典型 •见症:潮热,小便自可,大便溏或不大便而呕,胸胁满或胁下硬满•治疗:治从少阳——小柴胡汤 提要2: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 •三焦气机宣通,津液代谢恢复•上焦得通——汗出畅•胃气因和——大便通 •津液得下——小便利 四、阳明中风发黄 原文原文•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提要: •1、三阳合病发黄(湿热内蕴,气机阻滞) ——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2、阳明中风,表邪为重(“脉但浮”) —— 治从太阳•3、三阳合病危重证:无尿,严重腹满,哕 ——三焦气机壅闭,正气衰败 五、导法 原文•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提要:•导法——医学史上灌肠疗法的先驱•导法的适应症:大便干硬,虽有便意,但难解不下•病机:阴液亏损,肠胃干燥•治疗:蜜煎导润滑导便,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肠通导(最古老的开塞露) 六、阳明兼太阳证治 原文•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提要:阳明兼太阳证治辨别•阳明兼太阳——先表后里•阳明证:里热较轻•太阳证: 1)发热微恶寒,汗出,脉不数(脉迟) ——桂枝汤 2)无汗而喘,脉浮——麻黄汤 七、阳明湿热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 原文原文•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提要1:阳明湿热发黄 •主症: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 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 齐颈而还,小便不利,口渴引饮 (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可伴有纳呆,厌食油腻,腹满, 便秘等症•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 提要1:阳明湿热发黄•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蒿(先煮)——清利湿热 栀子——清利三焦之热 大黄——通便泻热 (三药均都有退黄之效) 提要2:阳明蓄血 •主症:喜忘(健忘)或喜妄(狂躁,胡言乱 语);大便色黑,质软或稀•病机:血热互结中焦•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方药:抵当汤 第六节 燥屎辨证 原文•238238、、阳阳明明病病,,下下之之,,心心中中懊懊憹憹而而烦烦,,胃胃中中有有燥燥屎屎者者,,可可攻攻。

      腹腹微微满满,,初初头头硬硬,,后后必必溏溏,,不不可可攻攻之之若若有有燥燥屎屎者者,,宜大承气汤宜大承气汤•239239、、病病人人不不大大便便五五六六日日,,绕绕脐脐痛痛,,烦烦躁躁,,发发作作有有时时者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40240、、病病人人烦烦热热,,汗汗出出则则解解,,又又如如疟疟状状,,日日晡晡所所发发热热者者,,属属阳阳明明也也脉脉实实者者,,宜宜下下之之;;脉脉浮浮虚虚者者,,宜宜发发汗汗下下之之与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1241、、大大下下后后,,六六七七日日不不大大便便,,烦烦不不解解,,腹腹满满痛痛者者,,此此有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2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也,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能卧也,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提要:燥屎辨证要点•燥屎证: 肠道有燥热实邪结聚,是应用大承气汤的指征•见症: 1)便秘大便干硬而难,或表现为热结旁流 2)腹胀满痛绕脐痛,阵发性加剧,拒按。

      严重者喘冒不能卧 3)发热日晡潮热 4)烦躁,严重者见谵语 5)脉实 提要:燥屎辨证要点•不可攻证: 1)燥屎未成:腹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 2)太阳阳明同病,里实结聚轻:发热微恶寒,轻度腹胀满,大便难,脉浮虚 第七节 转属阳明与脾约证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原文•243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提要1:阳明病吴茱萸汤证 •主症:食谷欲呕(呕吐,多见呕吐清 稀,朝食暮吐,可伴有胃脘部 胀满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溏 薄,舌淡苔白,脉弱)•病机:脾胃虚寒,甚则夹有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提要1:阳明病吴茱萸汤证•治法:健脾温胃,降逆止呕•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入肝、胃经。

      暖肝温胃, 止痛止呕 生姜——和胃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提要2:太阳病可能的发展变化 1)误下——痞证2)发热不恶寒而渴——转属阳明 如见“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脾约证3)渴欲饮水 它症未见——病后津伤 消渴,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五苓散证 二、脾约证 原文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提要:脾约证证治•主症:大便硬或便秘(不更衣,无所 苦),小便基本正常可伴有 轻度腹胀满,不发热或有微热•病机:胃热肠燥津亏•治法:滋阴润肠,清热通便 提要:脾约证证治•方药:麻子仁丸(丸剂缓通大便) 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 ——滋阴润肠通便 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 ——泻热导滞•脾约:胃热而脾津不足、肠道干燥的便秘。

      第八节 各种攻下法的比较 主讲人:英洪友 1、泻热法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1:泻热法辨用 •主症: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病机:阳明里热较盛,肠胃实热结聚较轻,热大于结•代表方:调胃承气汤注:参考207条 2、轻下法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提要2:轻下法辨用 •主症:发热、心烦较轻,无严重腹胀满痛,大便硬而不闭结•病机:阳明腑实证,热、结俱轻•代表方:小承气汤参考208、209、213、214条 3、缓攻法原文:•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3:缓攻法辨用 •适应症:1)阳明腑实证尚未确诊——发热不高,大便硬或不大便,但小便少,腹胀满不甚2)有不宜攻下的指征——或兼有表证(发热恶寒),或兼正气不足(脉弱)•治法:先用小承气汤作诊断性治疗,或缓解症状。

      待病情转变为当下证时,才用大承气汤治疗 4、急下法原文:•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4:急下法辨用 •适应症: 1)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无表证)——邪热亢盛,阴精受损,甚则动风 2)发热汗多——邪热亢盛,阴液受损 3)发汗不解,腹满痛——实热病邪亢盛,迅速结于肠胃,病势较急,极易传变 此时阳气尚未明显损伤,正气能耐攻下•治法:大承气汤•意义:急下存阴;急下防变 5、当下法原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提要5:当下法辨用 •主症: 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2)脉滑而数,有宿食 潮热,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病机:典型阳明腑实证,热、结俱重•代表方:大承气汤 6、下瘀血法原文:•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提要6:下瘀血法辨用•主症(即蓄血见症): 1)精神神志异常,如发狂、喜忘; 2)腹部不适,如少腹急结,少腹硬满; 3)出血,如大便出血,子宫出血; 4)热结中焦可见消谷善饥; 5)重者见身黄、脉沉结•病机:瘀热互结•代表方:轻——桃核承气汤 重——抵当汤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 主讲人:英洪友 1、寒湿发黄(太阴发黄)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提要1:寒湿发黄(太阴发黄)辨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晦暗),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或濡缓可伴困乏,身重,恶寒,纳呆,便溏等症•病机:寒湿蕴结中焦,脾运失司,肝胆失于疏泄•治法:温中散寒,化湿退黄•代表方: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理中汤合茵陈五苓散等•治疗禁忌:不可下 2、湿热发黄(阳明发黄)原文:•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提要2:湿热发黄(阳明发黄) 1)湿热发黄典型证——茵陈蒿汤证 见236条2)湿热发黄轻证——栀子柏皮汤证 症状:以身黄、发热为主 病机:湿热证轻,热重于湿,里无积滞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栀子柏皮汤 栀子、黄柏、甘草 提要2:湿热发黄(阳明发黄)3)湿热发黄兼表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症状: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或伴有发热,头重,身困,脘闷,小便短赤等症 病机:湿热郁表,或湿热弥漫三焦,肝胆疏利失司 治法:清利湿热,发汗散邪,清热解毒 提要2:湿热发黄(阳明发黄)方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杏仁——发汗解表,宣肺利水 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清泄湿热,解毒退黄 大枣、生姜、甘草——和胃解毒•以潦水(雨水)煎药,“取其味薄,不助湿热”(成无己) 提要2:湿热发黄(阳明发黄)小结湿热发黄的治疗大法 ——汗 ——清 ——下(通大便,利小便) 使湿邪有去路 思考题: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比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