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pdf
28页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 “/ ”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 九月初三夜 ” 是“ 可怜 ” 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 (1)半江 /瑟瑟 /半江红 (2)“ 可怜 ” 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 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 【分析】( 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 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 步,平仄交互安排故划分为:半江/瑟瑟 /半江红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 半江瑟瑟半 江红 ” 的意思是 “ 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 /半江红 (2)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的意思是 “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 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
首先要明确 “ 可怜 ” 是“ 可爱 ” 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 住“ 可爱 ” 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半江 /瑟瑟 /半江红 “ 可怜 ” 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 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 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 飞挽:是 “ 飞刍(草)挽粟(粮)” 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郭汾阳:即郭子 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 望” 字,李诗中的“ 天狼 ” 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 乡(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 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 【分析】( 1)“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 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 射 天狼 ” 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 总是秋 ” 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 秋” 中,诗人没有明说“ 秋” 是什么,但诗人 已经借所写秋景将“ 秋” 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 ” 三字 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 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 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 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 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敌人(侵略者); 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 (孤独、悲伤)之情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 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 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 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 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枯藤老树昏鸦 ” 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 小桥流水 ” 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 古道西风瘦马” 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 (2)C 【解析】 【分析】( 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 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 秋思之祖 ”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 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错 “ 枯藤老树昏鸦”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 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写出了一片萧飒悲 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 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B“ 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错 “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 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 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 ” 不是描写家乡, 是游子眼前的景象D“ 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理解错误 “ 断肠人在天涯” 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 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 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 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 秋思之祖;马致远;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 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 析,判断正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唐)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昔人 ” 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 晴川 ”“汉阳 ”“鹦鹉洲 ” 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C (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A 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B 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 的晴明江面不是地名D 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颔联具有一种 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 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 C;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需在理 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首无题一般 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借春蚕、蜡炬这两个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执著精神既表明至死不 渝的爱情观又表明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
C.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 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 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 ” 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D. 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 蓬山 ” ,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 秒在首联 ” ,你能结合景物分析首联中“ 东风无力 百花残 ” 一句的妙处么? 【答案】 (1)B (2)“ 无力的东风 ” 、“ 凋残的百花 ” 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 别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 到了情景交融 【解析】 【分析】( 1)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 能滴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双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 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 2)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很难,离别更 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百花残” 作用有三:点明离别的 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以百花凋零的残春之景烘托离情别绪,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从 抒情方式上看,属于情景交融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 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故答案为: B; “ 无力的东风 ” 、“ 凋残的百花 ” 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 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 了情景交融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 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 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 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 衡阳雁去B. 四面边声C. 长烟落日D. 孤城紧闭 (2)句子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