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一套).pdf
13页1 / 10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一套)(时间: 60 分钟 分数:100 分)班级: _ 姓名: _ 分数: _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 某同学欲从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4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A. 等于 16ml B.大于 16ml C.小于 16ml D.不能确定2、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HFe2+CuP2Q Fe3+NaCl A. 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B.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C. 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D. 中的数字“ 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 个氧原子4、碱溶液中都含有OH-, 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 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A.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B . 能与盐酸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加热液体物质O2 / 10反应生成水C?能与NaSQ 溶液反应生成 BaSO 沉淀D . 能与 CO 反应生成水5、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分别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在左边烧杯中加入5.6g 金属铁,在右边烧杯中加入5.5g 镁和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右边烧杯中加入的混合物中镁和铜的质量比为()A. 36: 19 B. 12: 43 C. 24: 31 D. 13: 42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 “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7、如图所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闭合电源开关后利用电阻丝放热引燃白磷。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前倾斜 U 型管,若管内液体始终水平,则装置气密性良好B. 白磷燃烧时,可观察到右侧管内液面降低C. 装置未冷却时,左侧管内液面始终低于1 刻度处D. 若电阻丝本身消耗氧气生成某种固体,则实验结果偏大8、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3 / 10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9、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lfl耳二-A. 输氧时, a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 输氧时,该装置也能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C?实验室中将该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 导管进入D.实验室中将该装置盛澄清石灰水时,气体从a 导管进入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10、 “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A. 1 种B. 2 种C. 3 种D. 4 种11、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 He B. NNC. H D. 2Q12、向 ZnSO4 和 CuCl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该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A. Zn 、Fe B. Zn、Cu C. Fe、Cu D. Zn、Fe、Cu13、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 固体,测得其中 Ca 元素质量分数为 50%取 10g 该CaO 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正确的说法是()A. 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B. 该 CaC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 和 Ca(OH)C?生成CaCb 的质量为 11.1g D.该 CaC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和 CaCO 14、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A.锰、钛B.氩、金C.铅、铂D.氦、汞4 / 1015、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 -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B.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一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一一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一一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16、下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A.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 口进气B. 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 口进气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 口进气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 口进气17、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碘酒B.矿泉水C?白醋D.蒸馏水18、如图所示,甲是溴 (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 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C. 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D. 甲原子核外共有 5 个电子层19、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5 / 10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 / 10A. 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应B. 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C?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瓶因温度升高,气压较大,造成橡皮塞从瓶口脱落D.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本炭,能够更精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20、pH 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水样酸性最强的是( ) A. pH=1.3 的工业废水B. pH=4.5 的雨水C. pH=7.0 的蒸馏水D. pH=7.3 的矿泉水二、填空题 ( 共3小题,共12分) 1、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 _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_ 为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 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乙醇可作燃料现有一定量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16.2g 水,同时得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25.2g,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_ g,混合物中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_ ( 填最简比 )2、已知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氧化钙一滝解度7 / 10(1)_ 在阴影区域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 (选填“ A B 盐酸反8 / 10应生成、 C)2)_ 若饱和 A 溶液中含有少量的 C,提纯 A 的方法为 _ ?吉晶,过滤3)_ P 点表示的含义为4)在 tC下,B、C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C,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_ o (5)_ 向试管中滴入 2mL 水后,若 X 中有固体析出,贝U X 为 _ (选填“ A、B、C”。
3、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映的微观示意图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1) _ 图中的微观实质是 _ 的微观实质是.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_ (填字母序号 ).三、实验题 ( 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1) 教材实验 (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 ;实验结论是 _ o(2) 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人),加盖密封后静置, 30 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浓氨水滴有酚酎试液的蒸倒水厂盖子一酒清-纤里*幵始时30日后颜色均匀的混合液图2图39 / 10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 ; 混合均匀后,分子_ 填“继续”或“停止” )运动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 2、甲、乙、丙、丁是四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甲乙丙丁(1)依据丙实验回答:小明实验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 (2)甲、丙两实验集气瓶中均放少量水,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通过甲、丙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一点即可) _ 。
3)小明做完上述实验后,在乙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目的为验证(4)小明用图丁中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偏低(装置不漏气),其主要原因是 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 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盛有146g 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反10 / 10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62.2g 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果精确至0.1%)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测定某铁粉与碳粉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他们进行(2)反应后烧杯中稀硫酸无剩余,请计算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O (3) _ 欲用98%勺浓硫酸配制该浓度的稀硫酸200g, 需要水的质量是 _ ?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米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 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C. 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D. 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1 / 10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 C2、 B3、 B4、 C5、 B6、 D7、 C8、 A9、 C10、B11、A12、C13、D14、A15、A16、A17、D18、B19、A20、A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催化剂2CO2 6H2 C2H4 4 出 01、 天然气 酸雨13.8 1:1112 / 102、 B 降温 t JC 时 B, C 物质溶解度相同BC C3、 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了水13 / 10分子 C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烧杯 B 中的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继续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2、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染环境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木炭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使得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基本保持不变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 ( 1)8.8g (2)80% ( 3)14.1% 2、(1)5.6g ; (2)19.6% ; (3)160g 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C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防止生成物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