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财经大学中级财务会计-14利润.ppt
56页中级财务会计(下) 主讲:郑海英 mayzhenghaiying@,第十四章 利润,主要内容: 第一节:利润(形成)的核算; 第二节:所得税会计; 第三节:净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第一节 利润形成的核算,一、概念 (一)基本准则 (二)教材: 二、构成 (一)营业利润 (二)利润总额 (三)净利润 三、核算 (一)科目 (二)账务处理 (三)以前年损益调整,一、利润的概念,(一)基本准则: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 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资 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利得和 损失的金额的计量 (二)教材概念同基本准则:,二、利润总额的构成,(一)组成:企业利润由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组成 (二)中间指标: 1、营业利润=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1、营业利润,〈1〉含义: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取得的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2〉计算: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其中(1)营业收入 (2)营业成本 (3)营业税金及附加,(4)投资收益 ——企业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企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确认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 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处置损益 ——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的损益 ——企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取得的投 资收益和处置损益 (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资产减值损失: (7)销售费用 (8)管理费用 (9)财务费用,2、营业外收入,〈1〉含义: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2〉内容如下图:,,处置固定资产净利得 出售无形资产利得 债务重组利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政府补助 接受捐赠利得等,3、营业外支出,〈1〉含义: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2〉内容如下表:,,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处置(毁损、报废、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 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债务重组损失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公益性捐赠支出 非常损失等,4、所得税费用,1、含义: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 所得税费用 2、内容: ——当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
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 所得税费用(详见第二节),三、利润形成的核算,(一)设置科目 本年利润,期末转入的有关成本、 费用、损失、税金及附加,,余:亏损总额,余:利润总额,,期末转入的收入、利得,,,(二)账务处理 1、营业外收入的账务处理 ——处置固定资产净利得 ——出售无形资产利得 ——债务重组利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政府补助、 ——盘盈利得(指现金盘盈经批准计入营业外收入) ——接受捐赠利得等 实例:P382-383,2、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处置(毁损、报废、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 ——出售无形资产损失 ——债务重组损失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公益性捐赠支出 ——非常损失等 实例见P383,3、本年利润结转的账务处理 (1)账结法:要求企业一般是在每月月末将损益类账户的 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的余额都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2)表结法 ——指各月对损益类账户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的余额不 转,而是累计到年终一次结转,但各月要将收支账户 的当月数和累计数填在损益表上按利润计算公式计算 出利润总额 ——表结账不结:采用表结法计算利润,“本年利润”科目平 时没有记录,只有年末才有记录。
——结转当期(月、年)收入、利得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结转当期成本、费用、损失时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三)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企业调整减少的以前年度利润调整增加的以前年度亏损,企业调整增加的以前年度利润或调整减少的以前年度亏损,,——该科目的余额年末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 目后无余额; ——报表调整:(1)属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调整报告 年度会计报表相关数字;(2)不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的,调整本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年初数或上年数,第三节:净利润,一、利润分配的程序 (一)企业亏损的弥补顺序(见十一章五节P326): (二)当年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三)可供分配利润的分配顺序: (四)两个概念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会计科目: (二)账务处理,第三节:净利润,一、利润分配的程序 (一)企业亏损的弥补顺序(见十一章五节): ——从下一年开始连续5年内可用税前利润弥补; ——可用以前年度提取的盈余公积弥补 ——仍不足弥补的,用提取盈余公积前的税后利润弥补 (二)当年实现净利润的分配顺序: ——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前盈余公积不足的)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50%可不再提取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第三节:净利润,(三)可供分配利润的分配顺序: ——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50%可不再提取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应付现金股利 ——转作股本的股利 (四)两个概念: ——可供分配的利润; ——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第三节:净利润,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会计科目:利润分配,下设六个二级明细科目: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应付利润) 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第三节:净利润,(二)账务处理 1、结转本年净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盈余公积补亏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第三节:净利润,4、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5、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利润分配——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 贷:应付股利(或应付利润) 6、经股东大会通过转为股本 借: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股利 贷:股本,7、将“利润分配”其他明细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补亏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应付现金股利 ——转作股本的股利,第二节 所得税会计,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所得额 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所得税包括:,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相关定义:会计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 暂时性差异:应纳税转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二节 所得税会计 本节主要内容: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三、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四、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处理,本节要求掌握: 一、计算期末的二类暂时性差异额 二、计算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应有的余额三、计算当期应确认或应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 负债金额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四、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或将会计利润调整为 应纳税所得额—含对永久性差异及暂时性差 额变动额的调整) 五、计算当期所得税额并进行账务处理 六、计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及净利润,第二节 所得税会计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内容 (一)相关定义:1、会计利润 2、应纳税所得额 3、暂时性差异 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5、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6、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7、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所得税准则要求:,(一)相关定义,1、会计利润: 2、应纳税所得额: 3、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帐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4、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一)相关定义,5、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资产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6、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7、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二节 所得税会计 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1、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帐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判断资产的计税基础: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产生的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值 例:20×6年10月20日,甲公司自公开市场取得一项权益性投资,支付价款20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
20×6年12月31日,该投资的市价为2200万元分析: 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市价为2200万元,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核算在20×6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为2200万元 因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其在20×6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应维持原取得成本不变,为2000万元 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22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2000万元之间产生了20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 础)时,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企业应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B企业于20×5年年末以75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B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10年,计税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其折旧年限为20年,假定会计与税收均按年限平均法计列折旧,净残值均为020×6年该项固定资产按照12个月计提折旧本例中假定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分析: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750-750÷10=675万元;该项固定资产在20×6年12月31日的计税基础=750-750÷20=712.5万元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6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712.5万元之间产生的37.5万元差额,在未来期间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 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 主要有:,(1)固定资产折旧 (2)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限不同 按规定摊销期——确定应税利润 自行摊销期——确定会计利润 (3) 资产减值准备 (4)公允价值变动 (5)预计负债等,(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1、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帐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2、判断负债的计税基础: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 础时,产生的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 础时,产生的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1:甲企业20×6年因销售产品承诺提供3年的保修服务,在当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500万元的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度未。
